中国宁波网讯 明日就是宁波甬剧团建团60周年大庆的日子。“甬剧之所以得到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希望今后有关部门能继续重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甬剧专家沈瑞龙说。
沈瑞龙为上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甬剧演员,更在80年代任甬剧艺术培训班主任,后来曾任文化管理工作,几十年间与甬剧结下深厚情谊,他告诉记者:“在甬剧发展史上,甬剧艺术培训班有着重要地位,它先后培养出了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两代甬剧骨干人才,为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沈瑞龙一样,原甬剧艺术培训班的老师李发敏、沈永华、余玲玲等人,回忆起宁波甬剧发展史,他们都有同样的感慨。
沈瑞龙说,在上世纪80年代,甬剧艺术培训班公开招生时,可谓轰动全城,招生公告通过报纸公布后,短短一个月内吸引来了四五千名学生报名。他说:“甬剧班开班是全省的一件大事,省文化厅拨款9万元用于振兴甬剧。数千名报名学生中,最后录取的只有23人,可谓是千里挑一的。”
如今甬剧团的顶梁柱如王锦文、虞杰等就是当时招进的。
甬剧艺术培训班对学员们进行了唱念做打全系统训练,当时甬剧还没有自己的系统性培训教材,于是专程从上海、杭州请来京剧、越剧老师进行训练,当时的学习非常严厉。李发敏说:“拉韧带时,孩子们痛得大哭大叫,连路都不会走了,王锦文年纪最大,她强忍着不叫,但眼泪却不停往下流。”正是在这样严格的磨砺下,学员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王锦文回忆道,当时老师们虽然上课时严格,可在台下,却把学员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当时80班排演的第一台大戏就是《借妻》,学员们上台时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也不过17岁,可是《借妻》一亮相,就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赢得了满堂彩,在天然舞台连演两个月,此后又在农村连演五六十场。小演员们当时就睡在学校、寺庙里,老师们像父母亲一样照顾孩子们,小演员们一下台,就给他们擦身子、烫衣服、打铺盖,生怕孩子们累了生病。
这些学员的艺术影响力从《借妻》一直延续到《典妻》。沈瑞龙道:“《典妻》和《借妻》虽然剧情、唱腔大不一样,但演员身上的那种艺术韵味,却是相通的。由此可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关系到一个剧团的发展,一个剧种的兴衰。”
沈瑞龙、李发敏表示,目前甬剧团招生门可罗雀的景象令人担忧,这里面虽然有时代发展的影响,但也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高度的重视,“甬剧要传承发扬,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培养人才,地方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让甬剧的人才培养、剧本创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记者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