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别人爱新石通灵剔透,他独爱老石浑浊却有积淀

青年篆刻家张明:赏石和玩石是两个境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1月21日 13:40   【 】 【打印

  “周茂叔爱莲”石雕

  高式熊的赠印

  龙蛋石

  玩石头的藏家都知道,寿山白荔枝冻如冰糖一样通灵,如荔枝肉一般嫩滑透亮,由于产量稀少,在拍卖场上受到追捧。但是,数百年后它的通体透白会变成暗黄,里面的白色晶体也会转黑,然而,这并不妨碍藏家张明对它的喜爱。在张明看来,新石“身心”透明,多了直观的美感却少了探索的乐趣;而看似浑浊的老料,每一块的背后,都可能积淀着一段回味无穷的故事。

  老房子里淘到“爱莲石雕”

  张明有一块荔枝冻石雕,得于四五年前。当时,一奉化人拆老房子,在一片灰尘狼藉中拾得此物,表面肮脏不堪,色泽暗淡,很不起眼。虽不知是何物,但毕竟是祖上传下来的。屋主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多方打听,找到了在奉化当地小有名气的张明。

  张明和这块石料“一见如故”,倒不是说它有多珍贵,因为这块高山荔枝冻石料,即使是新石也非顶级珍品,更何况是历经风霜的老料,早已在岁月的磨砺中失去了往日光彩。

  让张明心动的是这块老料的雕工,寥寥几刀就勾勒出“长髯老者睡卧于榻上赏莲”的生动形象。后来,张明曾和几位藏家聚在一起研究过,大家一致认为这块石雕应该叫“周茂叔爱莲”。

  周茂叔就是北宋学者周敦颐,他的散文《爱莲说》流芳千古,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是脍炙人口。至于用途,大家也众说纷纭,有说是笔架,有说是香插……张明认为,其实是什么都无所谓,关键在于赏玩的乐趣。

  几番讨价还价,最后花了1500元买下,张明认为是捡了个漏。他说,如今石头玩家多爱新石、爱籽料,因为新石漂亮,色彩鲜艳,这样的老料对大多数人来说,美感不足,价值不大。但他觉得,一块石头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会不会“说话”,就拿这块石头来说,无论是从它本身描绘出的形象,还是从它的“出身”———在老房子中“出土”来看,稍加考证,就可能从中得知一段精彩的故事。

  再好的石头也只是石头

  收藏石头的角度与众不同,可能和张明的职业有关。自封“野石轩主人”的张明是位青年篆刻家,他笑称“当初学篆刻是为了买石头,如今买石头是为了搞篆刻”。

  张明8岁开始学习书法,13岁时,迷上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可他那时只是个孩子,家里也不宽裕。怎么办?他想到了“以刻养藏”。但学习篆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跟着师傅学了几年,张明便琢磨着能出师了,于是找到奉化当地的一位名家前去班门弄斧。不料,名家看过后,抛给他一句话,“这么刻下去,你就没出路了”。张明连忙虚心请教,名家见他态度还算诚恳,便告知“先去临200方汉印,再来找我”。

  张明也的确有几分悟性,又苦学了几年,至此,他的篆刻已经让老师刮目相看了,细朱文、汉印、古玺、鸟虫篆、甲骨文等,无一不精,他刻的印章曾受到澳门印社陆康先生、香港徐云叔先生的好评;2006年,受余秋雨之邀刻章;2007年,作品入选北京长风拍卖公司“中国当代篆刻首场拍卖会”的拍卖名录。

  虽然整天和“老祖宗”打交道,但1977年出生的张明却一点都不古板,他笑称要向古代的“风流才子”看齐,“最喜酒后刻印,思路活跃,一气呵成”。

  初出师时,张明的确做到了“以刻养藏”,卖印章赚的钱,几乎都用来了买石头。张明的书房放了近千方印石,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珍稀名石都能够见到:绝品的青田黄金耀,曾有人在封门“老坑”岩璧上题诗一首,“直岩下,横岩腰,十万两黄金耀,谁人开的黄金耀,千贯银债一时销”;千年公认的吉祥宝石龙蛋石,外包“龙皮肉”,中染“女娲血”,内育“龙玉胎”,形如恐龙蛋;还有鸡血石、封门青、各种冻石、宁波本地的大嵩石等。

  日子久了,功力深了,石头的地位在他心目中逐渐开始下降,“以前把石头‘供着’,觉得每块都漂亮得不得了,后来觉得,再好的石头其实也只是块石头而已,里面有故事、有文化价值的才是好石!四大名石当中,很多篆刻家偏爱青田石,我却最爱昌化和巴林石,因为这两种石头跟我最擅长的细朱文篆刻更投缘。”

  于是,老坑芙蓉被他随意落了款,青田绝品的龙蛋石因为石皮没法下刀而受了冷落,寿山荔枝冻新料随意送了人,“周茂叔爱莲”这块浑浊的老料却成了屋中宝,他最珍惜的是两方巴林羊脂冻印章,这是西泠名家、鄞县人高式熊老先生亲手赠予的,“老先生是我的偶像,两方印石时时鞭策我要苦练技艺。”

  一气呵成才是真功夫

  再后来,年轻人的“小宇宙”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还有什么比在石头上篆刻更有挑战性?张明想到了硬质印材。

  于是,老象牙、老犀角、水晶、翡翠、铜甚至烧制后的紫砂等,都成了他练手的对象,要知道,大多数篆刻家都是在紫砂壶未烧制之前的软料上篆刻,烧制过的紫砂特别硬,要想在这上面篆刻,对篆刻者“功”和“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张明的细朱文多字印也是他的一大绝活儿,小小一方印能容纳几百字,足见其精巧构思和深厚功力。年轻人的张扬在他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兴之所致,他给记者现场表演了一段“单刀草书”,“一个笔画要刻好几笔,那是雕刻,不是篆刻;以刀代笔,一气呵成,才是真功夫。”记者 鲍云洁

 [1] [2] 下一页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