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南宋丞相史嵩之灵柩重葬原址,500余名后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送行

史嵩之为何远葬余姚?原来,他是回外婆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2月02日 07:38   【 】 【打印
0

  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代表抬着史嵩之的画像前往安葬地。记者 王鹏 摄

  史嵩之的灵柩重新下葬。

  昨天的宁波,阴雨绵绵,一场特殊而隆重的葬礼———南宋丞相史嵩之灵柩重葬祭奠仪式在余姚河姆渡五联村原址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史氏后裔肃穆而自豪地参加了这场祭奠。

  为什么史嵩之在百年之后要远葬在余姚,而不和祖辈一起留在东钱湖?昨天,这个谜团被史家后人揭开。

  记者 李臻

  ■事件回放

  墓葬发现一波三折

  南宋古墓被盗、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发掘、民间传闻四起、专家证实为南宋丞相史嵩之夫妇墓……南宋丞相史嵩之夫妇墓的发现可谓一波三折。

  在余姚河姆渡五联村,关于南宋丞相史嵩之的传说有不少。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山上有块地方是“丞相坟头”,史家后人几百年一直静守着祖先的这片墓地。

  去年夏天,当地村民发现山上有盗墓痕迹,随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此后,浙江省文物局专家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并与当地公安部门进行了沟通。

  2011年12月,由浙江省文物局安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五联村林夹岙山林中被盗的南宋古墓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过考古,专家们通过墓顶上的圹志证实了主人身份———确为史嵩之墓。史嵩之墓虽被盗扰,但仍遗存赭红色漆木棺一具,棺内除一件玉佩、一件鎏金铜环和一些钱币外,发现了大量的水银以及保存尚好的丝织品。

  此外,在史嵩之墓北面2米左右发现了其继室赵氏墓葬。但赵氏墓葬曾经多次盗扰,除少量古钱币和1枚金钗外,墓室里已空无余物。

  考古专家认为,史嵩之夫妇墓是宁波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官员级别最高的墓葬,具有明确的历史纪年,该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南宋时期高等级官员的墓葬结构形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史嵩之和夫人赵氏墓葬虽被盗扰,但各自墓葬圹志基本完整保存。两通圹志内容丰富详实,特别是对史嵩之本人生卒年月及生平履历的记载,不仅弥补了史书之不足,也纠正了史书之误,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夫人赵氏圹志对史嵩之家族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对研究宋代赵氏宗室及明州(庆元)史氏望族、宋代宁波地方史志也有较高文献价值。

  现场

  仿造出土棺木原址重葬

  500余名史氏后人隆重祭奠

  在考古工作结束后,史氏后人商议了灵柩重葬事宜。史家后人表示:“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太公墓不幸被盗后,国家文保部门进行了保护性挖掘,现在又重修了墓道,子孙们就商议要举行灵柩重葬祭奠仪式。”

  分散在外的史氏后裔获悉消息后,纷纷派代表前来祭奠。昨日一早,有500余史氏后人来到现场,远的如福建、山东、湖南等外地后裔就有70余人,金华、温州等省内后人也组团前来祭奠。人群中,年纪最大的已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小的尚抱在母亲怀中,大家打着雨伞、披着雨衣,场面甚是隆重。

  “这次福建后人就有30多人来了,厦门、泉州、莲坂等地都有代表,我们这支是明朝中期从四明南迁到福建的,一直有家谱记载,前几年就回宁波来寻根过。”史野是福建史氏宗亲理事会常务理事,用摄像机记录着祭奠仪式,“我们为自己这个姓氏自豪,今天这个仪式是按古代国葬现代来办了!”

  整个灵柩重葬仪式按现代的传统入葬方式进行,灵柩从余姚城起柩出灵,送葬车队绵延数公里,一路浩浩荡荡达五联村,在村内举行祭奠仪式后,后人们踩着泥泞的山路步行上山送葬,灵柩在原址安葬,整个仪式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肃穆而隆重。

  此次重葬的灵柩从形制、大小都完全仿造出土时的棺木,“原来的棺木是金丝楠木做的,外面看起来是黑色,打开后里面红色如新,木棺厚就有10多厘米,楠木非常贵重,这具棺木价值非常高,已由国家保管了。我们这次重葬的棺木完全仿造了原来的,但材料就是普通木材了。”宁波四明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史安福介绍说,随后他告诉记者,在此之前的11月27日,史嵩之夫人赵氏的重葬仪式已经举行了。

  释疑

  史嵩之为何葬在余姚?

  五联村是史嵩之的外婆家

  整个事件一直牵动着史氏后人的心。如今,四明史氏后人遍布全国各地,亦有后裔迁居海外,在宁波的史家后人就有3.8万人。

  “其实,刚开始我们也很疑惑,为什么史嵩之墓会在余姚,而不是和其他老祖宗一样在东钱湖一带。”73岁的史安福是宁波四明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一直致力于四明史氏文化研究、开发、保护工作,“后来,经过大家的考证,疑团终于解开了,这里原来是史嵩之的外婆家。史嵩之在这里安排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也是说得通的。”

  史嵩之的外婆家姓孙,孙家也非等闲之辈。孙氏始迁祖孙惟晸是唐僖宗时期(875-888年)镇海军节度使,领润、苏、常、湖、杭、睦六州(今浙江北部和江苏江南地区)。史家尚未发迹时,孙家就已经是四明望族。史嵩之的5位舅舅当中,后来有5人为官,大舅孙梦镗、四舅孙梦发还是甲科出身,连同外公家族中的那些表舅,与他同时期的至少有6位舅舅登进士第。舅舅们对史氏的事业很支持。

  传承

  史氏后人教育子女遵循“八行”

  孝、友、睦、姻、任、恤、中、和

  和普通的葬礼充满悲戚之情不同是,昨天参加仪式的史家后人脸上洋溢的是自豪之情,大家一路上谈论最多的是祖先的一些典故往事。很多史家后人原先并不相识,在这时,大家就互派辈分介绍自己,全然没有陌生感,祭奠仪式成了后人亲情交流的一个平台。

  “史嵩之在罢相后回到家乡鄞县东吴,在东吴建成了府第———少帅府,如今在东吴还留有很多相关历史古迹,那里有府前桥、牌楼、石乌龟,还有800多年前的银杏树。”史安福告诉记者。

  “四明史氏来自江苏溧阳史氏,大约北宋(979年)迁居鄞县东钱湖畔(现在东钱湖下水村)。史家在东吴还有个宗祠叫八行堂,里面就写有史家祖训,要求子孙必须遵循‘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八行,现在看来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教诲啊,而且史家人在教育子女时也一直遵循着这些祖训。”仇国华说。

  仇国华是史家女婿,近年来一直和研究会的史家后裔一起致力于重修史氏家谱,他扳着手指一一介绍了“八行”这一祖训。“史氏值得研究的内容非常多,我们从1990年开始收集资料,经过大家的努力,目前近92万字的《四明史氏宗谱》初稿已经完成。”

  新闻链接

  史嵩之简介

  史嵩之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据史书记载,他颇有才能,做出了许多功勋显著的事情,但也有史书认为他追逐权力,专横独断。他为庆元府鄞县人,东钱湖史氏的第五代传人,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淳祐二年(1242年),编著《四朝帝纪》、《孝宗皇帝经武要略》、《宁宗皇帝玉牒实录会要》等多部书籍,封永国公。卒后赠少师、进封鲁国公。

  “三相二王七十二进士”

  史家为甬上名门望族

  在宁波的历史上,有不少望族对中国历史以及宁波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南宋的史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满朝文武,半出史门。”史氏在南宋朝廷为官者200余人,贯穿了整个南宋一代,一部完整的史氏家族史其实就是一部南宋史的缩影。在南宋时期出过“三相二王七十二进士”,为岳飞平反的宰相史浩,连任南宋宁宗、理宗两朝26年宰相的史弥远,有“将相之才”之美誉的宰相史嵩之等都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人们通过史氏家族这一窗口,可以大致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概貌。

  “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晓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这是史浩所写的一首《游东钱湖》。史浩(1106-1194年)为史家第一位当上右丞相的人,史浩在史书中的形象是刚直多智的,是他首先提出岳飞冤狱应昭雪,也是他一眼识破当时金国的“奸人诈降”计。他不仅是一名政治家,亦是一个词曲爱好者,他的集子中保存了许多不易见到的宋代大曲的歌词。

  此外,宁波人中秋过八月十六的习俗据说与史家也有关系。因为传说中最初就是因史浩而起的(另一说是史弥远,但已为乾隆《鄞县志》纠误):史浩从临安返里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只好夜宿绍兴,于十六日才到。于是乡民们就在他到达的八月十六过中秋节。以后,相沿成俗。

编辑: 陈奉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