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中国草席编织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织”梦人生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2月09日 08:35   【 】 【打印
0

  9岁那年,袁阿蓝的父母因病早逝,留下了5岁的妹妹和3岁的弟弟。无助、恐惧、彷徨……她觉得自己像是断梗的飘萍,无所依托。可是,她羸弱的身躯里竟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如果我倒下了,弟弟妹妹该怎么办?于是,9岁的她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婶们看孩子可怜,经常接济他们。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就靠吃“百家饭”存活下来。可是那个年头,谁都不容易,怎么可能完全依赖别人的援手呢?

  十二三岁的袁阿蓝来到村里的席行打工,扫地、做饭,什么辛苦的杂活都要做。记者以为,她会叹息那段日子的艰苦,可没有想到老人的脸上又露出那种孩子般的微笑:“那时的东家对我挺好的,给我吃的饭菜真真好!对我来说,每天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对袁阿蓝来说,比吃饱饭更大的幸福是在席行里见识到古林草席头块牌子孙根记做的草席,手感特别柔韧。有时,她一看就是大半天,似乎要把织进草席里面的席筋看透看出究竟来:为什么他们做出来的草席柔软光滑?为什么他们的草席能做到“密不透风紧不漏水”?袁阿蓝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做出最好的草席。织席梦开始了……

  织入希望

  17岁那年,袁阿蓝嫁人了。她与丈夫一起织席,女儿长大后,便和三个女儿轮流做。这一做,就是一辈子,直到72岁时因眼疾体力不支而止。

  在席行里,袁阿蓝积累的是理论经验。可真的自己动手做时,才发现很多问题。要做好一张看上去十分普通的草席,需要多么精细复杂的工艺流程!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点不能马虎。

  首先就是要备料,草席的主要原料是席草,席草于头年的10月~11月种植在水田,到次年7月上中旬收割,通过三朝翻晒后,把干草捆成30斤左右一把,用早稻草覆盖贮藏备用。保管时要严防通风受潮。  

  编织则必须以两人为一组,配合默契,这是古林草席有异于其他各地的独特制法。一个人坐在席机的正面,进行压筘,另一人坐在席机侧面叉草。  

  最后就是修边和排席。把织好的席子晾晒后,平放在桌面上,去掉毛屑,用手掌把编织后的草往一个方向推,使草紧靠一起,席子就更紧密结实。然后把排露的“席筋”打结扣牢,最后卷成筒状。

  整个过程,十分讲究制悟性和手感。有些人做了一辈子,却依然无法做出完美的作品。“那也是一种缘分啊。”袁阿蓝笑了起来,露出了牙齿。

  就这样边织边琢磨,到解放前,年轻的袁阿蓝已经成为当时村里最好的编织能手。她编的草席颜色均匀,硬度高,拿到集市上总是最好卖。

  “解放后,当时的土特产公司定黄古林草席150厘米甲等价格为4.95元,就是根据我的生产成本来确定的。”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她还透露,要编织好席子,必须精益求精,在编织前,每一根席草的大小、粗细、颜色都是精心挑选过的。”

编辑: 郭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