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象山 正文

象山港大桥畔的“网箱养殖第一村”

岱衢族大黄鱼在这里安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2月17日 07:35   【 】 【打印
0

  高泥村的养殖基地

  蔬菜基地让村民变得更富裕

  农民会所让村民生活丰富多彩

  【编者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而站在这一全新的起点上,我们再一次把视野投向宁波这片广袤的土地。在田间地头,我们倾听宁波的跳动脉搏,我们感受到实干的力量,我们看见家园正一天比一天美丽……

  从今天开始,宁波晚报将携手市委农办,推出“学习十八大精神 共建美好家园·美丽乡村行”。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通车在即的象山港大桥畔的黄避岙乡高泥村,然后翻山越岭,经宁海、余姚、慈溪、镇海、北仑,再到鄞州和奉化。我们将在宁波的土地上,一步步丈量。沿着顺时针,划下一个大大的逗号,以此记录正在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又在行进中的宁波。

  在象山港大桥即将通车之际,记者来到美丽乡村行的第一站———浙江省面积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象山县黄避岙乡的高泥村采访,倾听村民心声。

  高效农业让农民成了“双薪族”

  高泥村位于象山西沪港畔。采访车快到目的地时,记者远远就看见象山港大桥互通处高高矗立着“象山北”几个大字。这让记者猛然感觉原来偏远的象山半岛现在离宁波是多么的近。

  驶入高泥村,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蔬菜基地。

  在蔬菜基地路边的平房外,基地负责人张瑞林告诉记者,他种植蔬菜已有20多年。“这里470亩地,是我们能大食品公司去年11月份利用高泥村的流转土地开辟的蔬菜基地,现在种的是冬令作物橄榄菜和香葱,由于这里是盐碱地,我们采用轮流种水稻和种蔬菜的办法来改良土壤。”他告诉记者。

  张瑞林还告诉记者,除了这里,能大食品公司还在象山的定塘等乡镇共租赁土地建了另外3个蔬菜基地,一共有1400多亩。

  “我们的蔬菜大部分经过加工后销往日本,也供应东北市场及宁波本地的一些超市。”他说。他介绍,香葱烘干后卖到日本每吨可达20多万元。

  当地乡政府干部林伟烈告诉记者,近年来高泥村劳动力减少,大量土地闲置。为盘活村里土地资源,高泥村根据往年土地流转经验,去年首次引进象山能大食品有限公司,将村民流转的土地以每年600元一亩的价格租给能大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规模化农作物种植基地。

  “这样,村民们不仅能分到土地租金,一些在蔬菜基地种菜的村民,还能每天拿到100元的工资。”林伟烈告诉记者。

  张瑞林告诉记者,过去这片地里只能种单季稻,土地利用率不高,现在一年四季都能种,在地里打工的村民,一年收入有2.5万元至3万元。

  “我们乡里对种植业的规划是,从过去的传统农业转向现在的高效生态农业,接下来还将结合大桥开通开发观光农业。”林伟烈告诉记者。

  地处海边的高泥村,被誉为“网箱养殖第一村”。

  走进位于西沪港畔的高泥村,腥咸的海风扑面而来,海面上漂浮着一排排的渔排,远远望去,站在渔排上的渔民正在挥着长柄喂料勺在投料。

  “这些喂鱼的料,都是当天从石浦拉来的,一车少说有三四吨。”村干部周文玉告诉记者。

  周文玉在港里也养了黄鱼,全村242户人家,像他一样在西沪港从事海水网箱养殖的就有160多户,拥有大网箱2000余只,养殖面积达2500余亩。

  不过,最令周文玉骄傲的是,去年西沪港也开始试养岱衢族大黄鱼了,过去这里基本上养的都是闽粤东族大黄鱼,大批量养岱衢族在象山还是首次。

  “岱衢族大黄鱼就是本地大黄鱼。”周文玉告诉记者。“和闽粤东族相比,岱衢族大黄鱼头部更圆润,尾柄更细长,颜色上更黄一些,味道也更鲜美。”他说。近期,岱衢族大黄鱼开始上市,由于今年大黄鱼专业合作社的80余名社员开始尝试“抱团销售”模式,大黄鱼的销路不错。

  外高泥村码头是村里渔民乘船“上班”的主要码头之一。站在码头上,记者看到海面,远远看过去,海面上漂浮着许多蓝色的小房子,偶尔有渔船伴着轰鸣的发动机声从海面上迅速地驶过。

 [1] [2] 下一页
编辑: 陈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