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家庭医生” 11万宁波市民率先“尝鲜”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1月13日 08:07   【 】 【打印
0

 陈大妈的外孙女有点不舒服,家庭医生叫上医院的儿科医生上门诊治。

  

居民写给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感谢信。除署名外图片均由叶海英摄
 

   安心“四代人一有不适就找家庭医生”

  1月7日上午,江北区姚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陈洪杰,穿着白大褂,拿上听筒血压仪等医疗仪器出了门。半小时前,他的签约对象陈大妈来电说,一岁大的外孙女身体不适,她有点不放心,希望陈医生来看看。考虑到小儿疾病比较专业,陈医生叫上儿科医生康丽霞一起前往。

  在锦绣江花小区一栋楼的4楼,一间房门虚掩着。“我一听脚步声,就知道是你来了。”陈大妈赶紧把陈医生迎了进去。她指指怀里的外孙女说:“她这几天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只是不停地哭,我都担心死了。昨天抱她去了一家中医院,配了点药,但效果不明显,真不知道怎么办。”

  陈医生说:“知道您心慌,我特意叫了儿科医生来给您外孙女看看。”康医生走上前,让宝宝张开嘴巴,看了看她的舌头说:“也是有些上火,舌头、牙龈都发出了。”随后又看了看刚配的药,指点大妈应该怎么给宝宝喂。“过几天就会好,您别担心。”康医生说着,递给大妈一张名片,“这上面有我的联系电话,您外孙女有什么不舒服,可给我电话。”

  “来,大妈,我给您量下血压。”陈医生拿出血压仪对大妈说道,“不错,血压很正常。”

  “这全都是陈医生的功劳啊!”陈大妈告诉记者说,她有高血压已经多年,血压高时,收缩压曾高到200mmHg。“自从陈医生成了我的家庭医生,我的血压逐渐稳定下来。”陈大妈说,“陈医生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家庭医生,也是我们全家的家庭医生。我们全家四代人,我的老爸老妈,我自己、我女儿女婿、我的外孙女,身体一有什么不舒服,都先找陈医生看。”

  有一回,陈大妈的老父亲脚肿得厉害,走不了路,是陈医生上门来送医送药的。有一回,陈大妈血压偏高,头晕目眩,也是找陈医生看的。“外孙女还小,经常生病。”陈大妈说,有天晚上10点多,外孙女突然发烧了,38度多,该不该去医院?家人拿不定主意。“这时,我想到了陈医生,就给他打了个电话。”陈大妈说,“陈医生教了我几招物理降温的方法,让我给孩子多喝水,第二天,体温果然降下来了。”

  温暖“医生比以前更主动更负责了”

  在采访中,多名居民告诉记者说,签约家庭医生制服务后,医生的服务变得主动了,比以前更负责了。医生跟他们的关系更近了,像非常熟悉的朋友,甚至像亲人一般。

  江北区文教街道大闸社区63岁的葛大妈说:“以前,医生一般不会主动与我们联系,现在时不时打电话过来询问情况。”去年4月,她老伴胡大伯在体检中查出肺气肿。半个多月后,他们回舟山老家看望亲友。“有一天,我居然接到我的家庭医生的电话。他在电话里问候我老伴的身体情况,还提醒他不要忘记吃药。如果身体不适,要及早去当地医院就诊。”放下电话,葛大妈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到好温暖,全身都是暖暖的。”虽然事情已过去大半年,但回忆往事,葛大妈仍显得很激动。

  江东白鹤街道60多岁的李大伯说:“前段时间,孙子玩耍时不小心把手摔伤了。当时已经是四点一刻,社区医院快要下班了,我马上打了个电话给家庭医生。医生说,孩子的情况估计要做皮试,再打支针。他马上帮我联系了负责皮试的医生。等到我带着孙子赶到医院,两人已经等在那里。”

  海曙区西门街道新芝社区的乐阿姨说:“家庭医生,真像是我们这些老年慢性病人的亲女儿,甚至比亲生女儿还亲。”只要她的身体出现什么异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庭医生,反而很少打电话给自己的子女,因为家庭医生是医生,能帮到自己,儿女们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提起家庭医生,江北文教街道大闸社区居委会主任曹晓艳也有一肚子的话。“老百姓,特别是有特殊需要的病人,家庭医生真是太受欢迎了。”她所在的社区有位60多岁的蔡大伯患肝硬化,长期卧床,但需要每月定期抽血化验肝功能。每个月一到时间,他的家庭医生都会主动上门,给他抽血。80多岁的空巢老人金大爷脚摔了,躺在床上动不了,是家庭医生上门为他送医送药。40多岁的盛阿姨患有抑郁症,家庭医生经常给她做心理疏导,还帮她推介专业的心理医生……

  “年末社区准备评选先进。不少居民到居委会来反映,推选经常到社区来服务的3名家庭医生,进行先进表彰。”曹主任说,居民主动推选医生评先进,这在我们社区还是第一次。

  家庭医生当好健康守门人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家庭医生真正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庭医生制服务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少困惑和挑战。

  各地进程和服务内涵不同

  “家庭医生”这个词,对很多市民来说,是个新概念。就全国来说,目前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推行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可循。宁波市卫生局制定家庭医生制服务方案时就指出,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摸索出了自行的一套发展模式,譬如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医生主动改善服务态度,提升业务水平,吸引了一批批“粉丝”来签约。截至2012年12月底,该中心共签约各类“粉丝”家庭3510户,共8101人。白云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提升至86%;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规范管理率均达85%以上。

  由于开展时间长短等原因,各地进展有快有慢,签约家庭有多有少。多的已签约数千户家庭,少的开展了不到100户。服务的内涵,各地也不平衡,有的已经深入人心,有的还停留在表面。

  家庭医生不等于“私人医生”

  “我们提的家庭医生的概念,与国外的家庭医生的概念是不同的。”宁波市卫生局基妇处处长章国平说。国外的家庭医生指的是私人医生,侧重于为服务对象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目前我市提的家庭医生,则侧重于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譬如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等。

  江东区政协教育文化卫生委员民主监督小组曾对家庭医生制服务进行监督。他们认为,居民更侧重医疗需求,“有病帮我治好就行”,而家庭医生更侧重健康管理服务,还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不少居民不清楚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认为家庭医生就是私人医生,应该随叫随到,对家庭医生的期望值过高。”江东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伟良说。按照目标,一个家庭医生要管理800户或2500个人,如果都要随叫随到,医生纵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目前,家庭医生只对行动不便且有医疗需求的患者进行上门服务。

  我市家庭医生缺口较大

  如果要实现每户社区家庭都有家庭医生的目标,家庭医生的缺口较大。譬如,家庭医生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经过全科医生培训的医生来担任,目前江东区可以担任家庭医生工作的医生有99人,按一个家庭医生要管理800户或2500个居民来推算,江东区需要138名家庭医生,缺口有39人。全市的缺口则更大。

  小贴士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社区责任医生团队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平台,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纵向协作为支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实现健康管理和促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居民提供连续的、有效的、个性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前,签约对象以辖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为主。

  根据宁波市家庭医生制实施方案,2013年起,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将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家庭医生和社区居民的签约率将达到50%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市每个社区家家户户都将拥有家庭医生。

  宁波晚报记者叶海英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