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入门
就盯着“元青花”
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赝品在流通?业内外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拍卖法不保真”。但艺术品拍卖不保真是国际惯例,为何国外拍卖界拍出赝品的几率却很少呢?
除了法律法规更加健全外,鉴定行业更加成熟是主要原因。在国外,鉴定行业门类齐全,专家们术业有专攻,且要为自己的鉴定结果负一定的法律责任。而在中国,凡是具备文物拍卖资质的拍卖行按规定都需要配备5名鉴定专家,但国内有研究院资质的专家远不够国内200多家拍卖行的需求,且专家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只对某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却不得不去鉴别各种类别的藏品,其中的误差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业内反而形成了“资深藏家比专家更权威”的鉴宝观念。
然而无论如何,法律法规和鉴定专家都只能算是外部约束机制,收藏市场的健全最需要的还是庞大的藏家群体的良性推动。
如何识别赝品、仿品?
眼光自然是第一道关。收藏需要书本知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收藏的基础,但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假货都是根据书本知识仿的呀,书上有个样子,再依葫芦画瓢造一个,一些宁波藏友书本知识讲起来滔滔不绝,其实根本就没摸过几件真东西,于是买了一屋子、甚至一辈子假货。”
因此,上手是更重要的。知名藏家、甬式家具研究者吴慈就曾将十几年的鉴藏实践经验实用、系统地总结为看包浆、观足底、掂分量、听音韵、辨阴阳、试沉浮,说纹路、闻气味、刻硬度、视灵气、睹釉色、透胎骨、察旧痕、瞅浓淡、识图案、窥珠光、重斑纹、认金色等十八法,他写的《古玩鉴别十八法》这本书曾经在国内的收藏圈子引起不小的轰动,初学者不妨去翻一翻,一定能受益匪浅。
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资深藏家“高山”说,“初学者起点不要定得太高,玩青花的,一开头就想着收一件元青花。元青花能有几件啊,大家都想着收一件元青花,于是造假者就根据大家的需求仿造一批;还有好多藏家特别喜欢‘求完整’,认为古玩越完整,以后价格就能卖得越高,一根冲线都看不得。可是古玩这物件,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怎么可能不磕磕碰碰,这些缺陷都是历史的痕迹,特别完整光溜的,极有可能是新造的赝品。”因此在他看来,赝品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买家推动的,“想要个康熙的盘子,买家嫌大了,造个小点的,嫌小了,造个大点的,不正常的消费心态和需求,推动了造假市场的不断扩容。”
此外,不听故事、不傍名头也是远离赝品的“招数”,很多藏家爱听故事,祖上家传的,地下挖出来的,都会让其眼前一亮,殊不知这些故事99%是为了迎合买家“捡漏”的心理而刻意编造的。
和国外的收藏市场相比,国内的藏家急躁而缺少沉淀,“国外一件藏品的流通时间是几十年或上百年,有些甚至是当传家宝买下,准备传给后人的,把文物艺术品当做身份和文化的象征,有的成立家族式的或企业基金,并成立私人命名博物馆或委托国立的博物馆代为管理收藏。而国内的藏家更是对经济的恐慌,偏执在投资思维怪圈中,恨不得今天买进,明天就卖出赚钱,于是看着身边朋友买这类藏品升值快,立马也买一件,在这样浮躁的情绪下,即使眼力好的资深藏家也难免马失前蹄了!”
记者 鲍云洁/文 王 鹏/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