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献言
活态保护是趋势,谨防“变味”
宁波非遗保护部主任竺蓉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已研究多年,昨天,她向记者表示:“对于一些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来说,活态保护是大势所趋。”但她也有所担心,“这些非遗项目在做大市场的过程中,会不会因为过度的商业开发而变味呢?”
“对于一些能够走向市场的非遗项目,我们鼓励生产性保护。”竺蓉认为,产业化开发能让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需求与传承保护是相互的。市场需求大了,经济效益好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从事这门技艺。否则,就会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
在竺蓉看来,非遗市场化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既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够达到保护传统工艺的目的。但现实中,很难达到这一理想状态。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掘保护,宁波不少非遗项目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也有不少非遗项目依然面临“投入大,产出少”的难题。走向市场,就要考虑市场需求,这是避不开的话题。但是非遗项目“如何在迎合市场需求,引入时尚元素的同时,又能保持传统文化特色”,这是一个难题。
而更让竺蓉担心的是,一方面,非遗项目本身有其“局限性”:很多产品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另一方面,因为非遗产品凝结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价格昂贵,这就让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而“一旦产业规模扩大,企业会不会因为追求产量而改变制作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非遗’就变味了”。这是像金银彩绣等非遗项目在走向市场时所应当避免的。
记者 梅薇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