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新闻网记者虞浩英
戚家山渡头蔬菜基地有200多亩,一年能向市场供应蔬菜约100万公斤。洪甫祥是基地一名种植户,不过他很快就要另谋出路了。“整个基地被征用了,不少种植户连补偿款都拿好了。”他说,种了这么多年蔬菜,有感情,舍不得,但又没办法。
据悉,近几年,像这样整个基地被征的还有大同蔬菜基地,当然还会有更多的蔬菜基地因开发建设需要正被蚕食。有人担心:“说不定几年后,本地蔬菜就消失了!白肤冬瓜、牛腿蒲将成为永远的记忆。”这样的“杞人忧天”不无道理,据统计,近5年,我区蔬菜基地被征用1000多亩,新建1000亩,现有2200亩。这5年的前半段,是建的多,征的少;后半段是征的多,建的少。现有蔬菜基地中不少已被列入今明两年待征范围。
城郊不少蔬菜基地面临征用,种植大户盼政府能新建一些蔬菜基地,却遇到土地紧张的制约
新碶大同蔬菜基地建于2007年,面积330亩。2012年,因开发建设需要被征用。紧邻大同蔬菜基地的高塘蔬菜基地去年也被征用30亩,种植户柯灯盛向许胡村村民租了一些桔子地,改造后建起了蔬菜大棚。他说:“中心城一年年发展,处于城郊的蔬菜基地首当其冲。尽管今年不征用,但过不了几年也许会被征用,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柯灯盛说:“蔬菜基地不仅是很多农户谋生的地方,也丰富了市民餐桌。本地菜农天天接触市场,知道市民喜欢吃什么,就种什么。如果以后本地蔬菜没有了,市民只能被动接受外地运来的蔬菜。”他希望,政府能新建一些蔬菜基地,即使位置偏一点也可以。
区农林局产业指导科负责人表示,鉴于目前北仑开发建设现状,土地紧张,要政府大规模新建蔬菜基地是不太现实的。
90%蔬菜靠外运背后蕴藏着较大风险,本地蔬菜基地在保供给、稳物价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区90%以上的蔬菜都是靠外运。这意味着一旦遇上严重一点的冰冻、旱涝灾害等气象灾害,蔬菜输出地蔬菜产量减少,或者运输中断,本地蔬菜价格就会大幅波动,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有价无市。”区农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这样糟糕的情况尚未发生,但足以看到90%蔬菜靠外运背后蕴藏着较大风险。
虽然当前我区蔬菜种植规模有限,但在保供给、稳物价方面还是起到一定作用。“很多时候,只要本地的菜上市了,这种蔬菜价格就会降下来。”区植检站工作人员说,“蔬菜基地的不少种植户都是产销一体的,减少了中间环节。一旦蔬菜成熟,便能第一时间进行销售。这样一来,少了流通成本,对市民来说,蔬菜也更加新鲜。”
此外,从历年蔬菜农残检测抽检结果看,本地蔬菜基地农残合格率要比外运蔬菜的农残合格率高一点。主要是监管得力;再是农技人员经常性指导种植户怎样用药,如果发现有违规用药的情况,也很容易察觉。区植检站工作人员说,尽管外运蔬菜在流入本地市场时,也会有农残抽检环节,但难以全面覆盖,而且运过来的蔬菜产地种植环境、种植过程如何,这里的监管部门也鞭长莫及。
“本地人喜欢吃细细长长的本地茄子,那种大大的茄子吃不惯的。”“要买细细软软,靠根部红红的,特别香的本地大蒜。特别大的,那是北方人吃的。”采访中,不少本地马大嫂还是情有独钟地盯着本地蔬菜。据悉,近十年来,市场上蔬菜品种多了不少,但本地市民还是喜欢把外地菜和本地菜区分开来。柯灯盛说,基地里很多农户基本上种本地品种多,因为受欢迎,好卖。
“事实上,蔬菜基地也有种质资源保护的功能。有些本土蔬菜品种可能商品性不算好,但长期下来,已经非常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老北仑人的口味。每个品种都有其独特的性状,一个品种就像一个基因库,一旦消失,就意味着某些独特基因的减少。以前很多人务农,种子保存相对多一点;现在务农人少了,只有经常鼓励蔬菜基地的种植户去种。”区植检站工作人员说。
完善农业设施,提高土地产出和利用率或成缓解对策
今年,政协委员顾珊红的提案就是关于保障本地蔬菜供应的。他说:“蔬菜是必需品,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针对本地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现状,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保护好现有的蔬菜基地,加强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亩产率。”
“目前,要大面积建设蔬菜基地可能性不大,能缓解这一现状的做法就是进一步完善农业设施,提高种植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和利用率。”区植检站工作人员说,“相比荷兰、日本、韩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本地蔬菜基地的种植水平、种植模式以及机械化水平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基地农户舍得投入到农业设施上的资金毕竟有限,这样农业抗风险能力就低,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有可能会绝收。此外,蔬菜基地并非永久性的,出于投入成本难以短期收回的顾虑,农户更加不敢大手笔搞种植。”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