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款的一霎那,围观的书法爱好者报以热烈的掌声,林邦德长长地舒了口气,4个大字以其力透纸背的力度和震撼效果,给这个书展的开幕式,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也为古老的林宅带来了新春的气象,自然也占据了本地各媒体的首页和头版。
用如椽之笔,挥就大榜书,也是寻常难见的尝试,可线条还是老样子,是30年来他一贯所磨练的。这其中,除了篆隶行草平时的功底外,也包含着他的艰难探索。
他总是走在一条很特别的路上,既要做传统的“维护者”,又不做传统的“守护者”;既要做艺术的“创造者”,又能将自己架在“非传统”、“反古典”的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
很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是,他在参加一次“水墨身份”联展时,一改以往的创作形式,并没有将传统的草书写在宣纸上裱好悬挂,而是创作了《轮船码头》系列,写在一堆泛黄的、堆放码头货物的纸板箱上,立体的六面承载着洋洋洒洒的草书,文字相互勾连,浑然有序,字间印有“宁波始发”等红印。纸板箱上还印有英文的“书法艺术”、“中国制造”等底字。这种多维度的形式语言展开方式,打破了水墨唯画论的惯性思维。是艺术?货物?抑或是东西方文化在流动的码头上产生着碰撞?当然,深层次是暗含了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寓意。
有评论家这样评论道:“他有唯美主义的情结,凡事定求完美,一般的作品是不轻易出手的,像他这样成名的书画家能做到兢兢业业,真是楷模,且每件作品都在追求一种书写状态,记录着他探索艺术和人生成长的每一个轨迹。”
本来,捧着全国书展最高殊荣,他可以喘口气,舒展一下筋骨,歇歇脚了,因为这30年一路走来,确实很苦。可他不觉得,又连续在美术馆、林宅等地举办了个展,将近年来的探索拿出来,与同道切磋。
当问起下一步的打算时,他的回答,更出乎我的意料:“我的书法,眼前的一幅永远是下一幅的草稿。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去探寻我内心的所思所想,等到再出山时,面目就大不相同了。”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