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79岁的王礼立教授在办公室接受采访。
今年1月1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颁奖大会上,宁波大学教授王礼立作为第一完成人凭“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拿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宁波首次以第一人身份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成长经历
年幼就体会到国危家颓之艰辛
王礼立,1934年7月31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母亲陈人宝出生于当时宁波的书香门第,外婆家是当时江南望族———宁波小港李家。但他幼年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又不幸遭父亲遗弃,靠外婆家接济为生,小小心灵就体会到社会不公、国危家颓之艰辛。他上小学时,上海已被日本人侵占,老师带领同学诵读《最后一课》,读得泪流满面,立志为兴国强国而刻苦学习。
考大学时,他看了一部电影《攻克柏林》,看到苏联为抗击德国法西斯努力生产军火,钢铁厂钢水飞溅的壮丽画面,想到祖国当时钢铁产量少得可怜,就想着去学冶金。他考上清华大学,第二年转入北京钢铁学院,在毕业设计中创造性地完成北京建国轧钢厂改建设计并获得厂方采用,提高产量数倍。《北京日报》于1956年7月3日在头版以“工厂和学校合作的一个榜样”为标题加以报道。
被钱学森看中,立志要干好
1956年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钱学森亲自接见。“钱先生希望我去力学所,我一刚毕业的穷学生能被他看中,很感动,立即就回校卷了铺盖到力学所报到。”
力学所是钱学森回国刚创办的,“当时什么也没有呀。不过,咱宁波人都有这么一个特性,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得最好。”
“关于应力波的研究其实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就开始了。我有幸在钱学森所长倡导、郭永怀副所长领导和郑哲敏主任(荣获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直接带领下,与谈庆明、邵丙璜等几个青年人一起参与了爆炸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探索开拓工作,我主要负责应力波和材料动态性能方面的研究。”
今年,王礼立已79岁高龄,他回顾这个项目的进行过程时,深有感触:“基础研究太重要了。在现在的环境下,需要一个团队,团结合作,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太不容易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从大西北归队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为了追回十年“文革”所损失的时间,他加倍努力,继续开拓和发展中国的冲击动力学研究,并编写完成了《应力波基础》。
钱学森看到《应力波基础》后给王礼立的信中写道:“您经历了二十年的艰难困顿,这正是祖国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走弯路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像您这样的许许多多有志之士,付出了代价,才换来了今天的正确方针、政策!您对祖国有贡献呵!”他在回信时曾写下这样几句话以谢钱老的勉励:“悠悠逆境心不移,昭昭赤诚志更坚。不怨半生多磨练,唯喜中华春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