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报道
在北仑柴桥实验小学校园的一侧,有一间约200平方米的教室。蓝色的课桌、红色的隔板、黄色的小椅子、绿色的窗帘……这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四点钟爱心学校”,近七成是外来工子女。
从2008年起,学校聘请五位70岁左右高龄的退休教师到爱心学校托管放学后暂时没有家长来接的学生。五年来,五位退休老师风雨无阻坚持义务服务爱心学校,赢得了家长们的尊重和感激。
吴彦 董琳 闻晓明
发挥特长为孩子奉献余热
由于学生分布区域较广,很多孩子上下学需要家长接送。然而,学校放学时间在3点半左右,而多数家长要四五点钟才下班。为了解决这些孩子放学后的托管问题,2008年,柴桥实验小学办起了北仑区第一所“四点钟爱心学校”。街道关工委特别物色了沃荣芳、周渭川、王竺芸、张国柱、林纪定五位退休教师照看这里的学生。
如今有四位老教师已年逾古稀,年纪最轻的也有69岁。然而,他们为孩子们奉献的热情依然不减。一周五天,五位老师每人每天轮流到“爱心学校”上课,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不到3点半,他们便早早地来到教室等候学生。待学生们到来,点完名,他们或在学习区辅导学生作业,或在活动区教学生下围棋……直到家长一一把孩子领走他们才离开。
别看他们年纪大,五位老师各有特长。沃荣芳老师擅长书法,他经常利用在“爱心学校”的时间教孩子们学习书法。有一次,一个叫沃依萍的小姑娘因为发烧没来上课。后来他亲自到学生家中,把上节书法课的内容给她补上。到了暑假、寒假沃老师就在家里无偿教孩子们学书法,还会提供午餐。
张国柱老师有40多年的教龄,他的教育方式多以表扬为主,孩子的每一个进步他都看在眼里,并经常鼓励他们。
“等最后一个孩子离开我们才走,通常要5点半以后了。”周渭川说。
是孩子眼中的亲人和朋友
“爱心学校”的孩子们习惯叫五位老师“爷爷奶奶”。他们的关系超越了一般的师生关系,更像亲人、朋友。
成立爱心学校的初衷就是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有时到了晚上五六点,父母还是没办法来学校,“爱心学校”的老师就把孩子亲自送回家。一年级的刘豪斌小朋友和周渭川老师住在同一个小区,虽然在学校附近,但回家必须要穿过车流密集的路段。刘豪斌的妈妈在大榭上班,爸爸是开出租车的,没法按时接他回家。每周三,都是周渭川把他安全送回家。六年级的祝昕璇和王竺芸老师都住在养志新村小区,王竺芸也经常带她一起回家。小姑娘也很懂事,看到老师们平时辛苦,她就经常帮老师整理课桌椅、打扫卫生。“有个四年级的小朋友叫张玥,学习上的事、家里的事,她都爱跟我说,把我当亲爷爷似的。”周渭川笑着对记者说。
小朋友在一起学习、玩耍,难免会发生点小摩擦,一些家长无法解决的事情,“爱心学校”的老师们都有办法搞定。一次,五年级的邹同学和同学闹矛盾,气得把同学的书狠狠扔在了地上,家长怎么批评也没用,最后还得找到“爱心学校”的老师开导他,孩子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放学交到他们手上,我很放心。”家长齐女士说。
家长陈先生也渐渐发现,孩子去了一段时间“爱心学校”,做作业的效率高了,学习习惯好了许多。
身体允许就坚持干下去
爱心学校每学年都有近30个孩子报名,其中有近七成是外来工子女。5年来,五位老师从未接到过一起投诉,学校也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
老师们毕竟年纪大了,身体状况或多或少有些欠佳。沃荣芳老师的家到学校约有十里路,每年冬令时节,天色暗得比较早,他从“爱心学校”骑车到家都已经天黑了。两年前,他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某项指标严重超标,医生建议他马上住院手术治疗,沃老师的家属恳请学校换人到“爱心学校”上课,学校也劝他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但沃荣芳却坚定地说:“除非你们能找到比我更好的人,既然做了,我能坚持就继续干!”周渭川老师也曾因病住院动手术,但康复后马上返回“爱心学校”上班。他说:“为孩子们奉献自己的余热,就是我现在最快乐的事。”
几位老师告诉记者,最早一批进“爱心学校”的孩子现在已经读高中了,现在这些孩子碰到他们,还是会很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这让他们由衷地感到欣慰,更坚定了他们继续为“爱心学校”服务的信心。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