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碧水驼影》
陈志光和他的旅行车。
姓名:陈志光
出生:1951年
身份:旅澳画家和摄影家。宁波人。1980年版画作品《沼泽新田》入选《中国现代版画家作品展》赴日本展出,1992年被收录于《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上海人民出版社)。写生绘画作品一组获2012年诺埃尔·切多尔艺术奖;摄影作品《碧水驼影》、《蓝色的山谷》双获2012年LOUPE国际摄影奖铜奖。摄影集《你未见的澳大利亚》已用英文和繁体中文两种文字出版。
陈志光身上永远带着两样东西,一个是相机,另一个是手提电脑。相机当然是为了拍摄不同的风景,而电脑则方便他随时处理照片。这一次,他回国是应邀为中国美院摄影系的学生作专题讲座。当然,他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宁波,停留短短的几天。“见一下老朋友,拍一些家乡的风景!”他笑着说,言语中依然有不改的乡音。
人生就像一片漂流筏,从河水的一端顺流而下。河道上有很多支叉,面临着选择。有些木筏决定留在属于自己的河道中;有些决意改道,却失败了;有的因意外的溪流、漩涡、礁石、风、雨、雪,改变了流向,四处漂行,从此天南地北。若干年后,有些半途沉没了,更多的是以迴异的身姿纷纷归入大海。“而我则是一片不甘寂寞的竹筏,永远喜欢挑战和冒险!”
在黑土地,他的艺术灵感迸发
陈志光生在宁波长在宁波,可在家乡的时间并不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九十年代又去了澳大利亚。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在自己的名字后面注上“宁波人”三个字。因为,他认为是宁波养育了他。
凡是好动爱模仿的孩子都有可能爱好画画,陈志光也不例外。他从小喜爱描描涂涂,但匮乏正规的训练。还是一位近邻热心地把少年陈志光引荐给他的一位朋友———美术摄影爱好者杨生良。从此,杨生良的宿舍就成了陈志光日夜光顾的地方。在那里,陈志光知道了中国线描十八法、芥子园画谱及黑白120片子的拍摄。夜幕降临,杨生良的宿舍就变成了照片冲洗的暗房。那个小小的少年睁开了渴望的眼睛,追求美的艺术。
不久后,命运让陈志光披上“兵团战士”的绿军装,离开宁波,踏上了黑土地,长达十年。这个遥远的荒原僻壤,他竟被深深地吸引。沃土、麦海、雪原,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陈志光灵感迸发,开始画苏联星火杂志风味的黑白速写,创作北大荒套色版画。他的版画作品也开始出现在省级美展上。
在黑龙江,陈志光做过运输工、水利勘察员、施工员、美工和教师。北大荒的冬日里,他曾在齐膝的深雪中伐木。树木很粗,需要两人合抱,用的是手动的拉锯。锯倒的树截成段以后,一般在半立方以上,由四人合抬,“压得我的腰骨都快断了,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几年下来,我的肩、手掌都起了厚厚的老茧。”回忆起那段过往,陈志光颇为感慨。因为画画得好,他几度被抽调到兵团司令部搞版画创作。那正是这些城市去的知识青年前途渺茫、命运难断的年代!别人情绪低沉,消极沉沦,为前途而忧虑,陈志光不懂这些,他总是愉快地活着,兴致勃勃地执着于速写本中的那些黑白组合或者画布上色彩的一点一滴。当时,他给友人写信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
铁路两边,是他的写生课堂
黑龙江兵团的十年为陈志光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少年的他已经逐步成长,见识眼界渐丰,但他好像仍在玩着,依旧不改单纯和执着。
黑龙江的知青中,有许多自学成才和训练有素的美术爱好者。当大家有机会聚集在一起,互相观摩作品时,就成了一个大学校。大家每天都画出数张人物写生,还相互做模特儿。北大荒版画以风景为主,这是陈志光的风景画探索的开始。就在那一阵,他似乎顿然对风景的构图、黑白韵律、调子有了许多新的感悟。但这种感悟仍很朦胧,难以用语言表达。有时不免流露出一些来,但很容易被别人嗤之以鼻:“你是何方神仙?”
在黑龙江兵团期间,他们每年都有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而这2000多公里的旅途是陈志光的艺术朝圣之路和观摩之路。他先去哈尔滨师范学院美术系,再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然后到天津美术学院,再然后是北京的几处地方,还有上海美院和浙江美院。在这些地方,有时只看展览,有时是登门造访一些老师,他会拿出带有泥土味的速写本和创作草图以接受指导。
展览上看到的作品,都是值得细细揣摩的。看不够,就干脆当场临摹下来。左手和身体夹住速写本,手指上夹着调色板,外加一小盒水,右手握笔,站上几个小时,临下几幅作品;故宫的午门前,看到人流和阴影构成的深色很整体,他就用碳素铅笔画出;登上泰山顶峰,看到美妙的景致,他便迅速画下来两幅水粉……他的速写本上还描绘了绍兴的水乡和铁路候车室里横躺直卧的旅客。他常常是一早在某个城市下火车,逛一圈,傍晚又上火车了,站一夜画半宿速写,第二天一早再在另一处下。家乡宁波到了,速写本也画满了。
对陈志光来说,这2000多公里的铁轨两边,就是学堂,都是写生课堂。
17000多公里,澳洲奇妙之旅
命运之神对陈志光着实有些眷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回到宁波,在市展览馆当美工,业余时间帮《宁波文艺》绘插图。然而,他在宁波也就停留了10年的时间。1990年,陈志光出了国,来到了澳大利亚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也许喜欢画画摄影的人都闲不住,命中注定四处奔波。”
来到澳大利亚后,最开始的几年就是忙于生计,这令他无法静下心来绘画创作,于是他用照相机取代画笔和颜料,一有空闲就在澳大利亚的各个角落捕捉美景。
澳大利亚的许多风景名胜为世人所熟知,但是陈志光在照片中展示的,却是人们通常难以亲睹的、难以从明信片上见到的澳洲景观。他的摄影集《你未见的澳大利亚》已用英文和繁体中文两种文字出版。
2011年7月,陈志光辞去了平面设计师的工作。经过充分周全的准备筹划,8月3日,他正式踏上17000多公里的澳洲中北部“寻胜之旅”。
旅途是充满艰辛的。行程中随时可能遭遇险情:首先是不小心陷入沙沼,越挣扎陷得越深;或者是不幸碰到车辆的机械故障,无人区是没有人会来救你的;还有就是开车的过程中犯困,荒漠上的公路,多么单调,一打盹,很有可能就会发生严重的车祸……澳洲中北部大部分是无人区,而他的交通工具仅仅是一辆马自达轻型四轮驱动和一辆2.9平方米的旅行拖车。途中,陈志光的车与袋鼠两次相撞,无数次遭遇野牛野马野猪。幸亏有惊无险,他都一一化险为夷。
经过3个月的旅程,陈志光从澳洲的东南海滨悉尼,斜穿了澳洲大陆,到达西北的海滩城市布鲁姆,再经东北部的省份昆士兰返回悉尼。人瘦了一圈,黑了许多,胡子拉碴。可他说:“这是我的一段有意义的创作旅程!”果然,他在旅程中拍摄的摄影作品《碧水驼影》《蓝色的山谷》双获2012年LOUPE国际摄影奖铜奖。
在陈志光的眼中,见景不见人。他的照片中,少有城市,没有车水马龙,人物淡去,惟有一处处静谧的、浓烈的、寂寞的、自在的风景。在他的照片里,即便是荒漠,在光线的变幻下,也呈现出浓烈的色彩;即便是枯树,在其生存与死亡的间隔中,也是一处生命的画卷。在这里,人类的文明只是一个淡淡的背影。
记者 张落雁 文 记者 王 鹏 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