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德耀回忆当年看到的慈城民居等。(陈朝霞摄)
1954年7月底拍摄的慈城一角。
“当年慈城普济寺内有唐代经幢,和丰纱厂旁还有‘冰厂’。”日前,记者在南京采访千年保国寺的发现者、“江苏省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江苏省文化厅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江苏省文物专家组组长戚德耀时,这位92岁的宁波籍老先生为我们还原了59年前宁波慈城等地古建筑原貌。
上世纪50年代初,戚德耀考入我国杰出的建筑教育家、有“北梁南刘”之称的刘敦桢先生主持的中国建筑研究室学习和工作,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古建筑研究机构。1954年7月,戚德耀和同学窦学智、方长源被派往杭州、绍兴和宁波调查古建筑情况。
慈城建筑内容极为丰富
当年7月30日,三人抵达宁波的第一站余姚,在市内看见的多为清末民初的建筑,其中少数的传统民居质量较差。在对一处规模较大、形制规整的纪念王阳明的祠堂进行摄影和文字记录后,他们前往慈城。
第二天,三人在慈城调查了被当地群众称为“大庙”的普济寺,“见到的普济寺为淸代重建,遗存大殿的木架构残缺不全,四周透空,亟需维修。还看见两座唐代经幢,殿内佛像的石制须弥座为残存的宋代遗物。”据戚德耀了解,当年的普济寺现为慈湖中学食堂;唐代经幢上世纪80年代移入保国寺天王殿前,佛像的石制须弥座存放在慈城孔庙。戚德耀对当年慈城印象深刻:“城内还有清代道观,民居和其他建筑的内容也极为丰富。”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