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Fachhochschule,可以翻译成高等专科学校。是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它以学制短(一般为三年半到四年)、投资省、见效快、实施大学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见长的应用技术人才为特色而享誉国内外,被视为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武器”。为借鉴这一新型高效的办学经验,巩固和发展长期友好合作,省人民政府决定,学校定名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规模为500名在校生,当年招收120名学生。
新建的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打破几十年形成的由国家统包的传统办学模式,在国内率先实行了“双向选择”制,即收费、走读、学制三年,毕业生不包分配、由学校择优推荐、用人单位量才录用的制度。学校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开设了急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性专业,避免了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学校曾对建筑工程系和电子技术系进行过统计,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
一无校舍,二无设备,手头只有市委、市政府划拨的40亩闲置地和10万元筹办经费。这样的条件也能办学?
王兴廉、陈裕明等人千头万绪理事,齐心协力干活。他们骑着自行车四处奔走,勘察地形,寻找校舍,几经曲折,最后商定暂借西郊宁波市第一少体校部分校舍作为临时办公和教学用房。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一间300平方米的乒乓训练室用木屑板分隔成三个临时教室和一个制图教室。全校几十名教职工挤在三间平房办公,三个教师拼用一张办公桌。
没有运输工具,他们自借黄鱼车,将办公用具、图书设备、教材课本和课桌椅一车车从远处运来。没有教师,他们四处引人才。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他们自己编写,向兄弟学校商借实验室……
大家满腔热情,只争朝夕,奇迹般地创造了“当年筹备、当年开学”的“宁高专速度”。按常规,办一所大学,必须先建校舍后办学,没有两三年时间根本不成。
“现代工程师的摇篮”三分之二毕业生留在宁波
悠悠30载,这所被称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的地方高校,至今已为社会输出了3万余名适应行业需求的各类高级技能型与管理人才。
宁波工程学院是由宁波市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一所培养应用开发型高级技能与管理人才的学校。现有12个二级学院,34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重点学科2个,精品课程8门,教学团队3个。2010年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名,在校全日制学生1.2万余名。地方性和应用性是我校特色。”宁波工程学院院长高浩其告诉记者,学校3万余名毕业生中,其中就有2万余名留在宁波,遍布县(市)区各行各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砖添瓦。近年来,学校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主动开展与名校大所的合作,全面开展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目前已和镇海区、慈溪市等县(市)区政府和300余家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宁波工程学院还秉承国际化视野与地方性需求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学校1984年即与亚琛应用科技大学结对,是全国四所中德合作院校之一。至今,学校已先后和澳大利亚、德国等20多个国家近50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校庆,是新的起点。”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华巍介绍,2012年,学校在杭州湾新区与同济大学及德国多所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建设汽车学院,进一步扩大了发展空间。汽车学院规模建设用地面积500亩,一期建设用地面积300亩,总建设面积约8万平方米,总投资3.3亿元以上,办学规模为在校生315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3000人左右。设立车辆工程等5个专业,研究生150人左右。汽车学院已开始招生,2013年起招收中外合作专业学生。
而立风华,筑梦未来。郭华巍说:“每位师生心中都有一个‘宁工梦’。这个梦就是把宁波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
一家三口就读同一所大学
校庆当天,宁波工程学院将装扮一新,迎接校友们“回家省亲”。86级校友孙万竑特别高兴,他将携妻子、儿子共赴盛典。他本人毕业于这所学校,妻子也是大学同学。去年9月,夫妻俩又放心地把儿子送入宁波工程学院就读。更巧的是,这一家三口,都就读于建工学院。
现为一家混凝土公司老总的孙万竑,是1986年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建工学院学生,妻子赵晖是86级同系科同学。走上工作岗位后,两人相识、相恋,又喜结连理。白马过隙,如今儿子孙浩然也可以读大学了。该选择哪所学校?孙万竑认为,建筑工程专业非常实用;而且,自己对母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儿子从小对这一行很感兴趣。一家三口商定,儿子就选择爸爸妈妈曾经读过的大学。孙浩然因此成了建工学院2012级土木专业的学生。
不仅仅这一家三口对母校充满深厚感情,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内心里也泛起了深深浅浅的青春记忆。他们怀念那段美好的岁月,怀念一群可敬又可爱的老师。
黄裕焕是93级建工2班的毕业生,他最想念当时的班主任干伟忠老师。“干老师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带领的团队解决了杭州湾大桥混凝土结构10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关键难题。好多年没见了,我希望在校庆上见到他。”
曹圆圆是07级物流专业学生。她最想提醒朱美燕老师注意身体。“朱老师是宁波市第二届高校‘育人奖’获得者,连续多年获得宁波工程学院‘最崇敬的教师’。我不是他所在学院的学生,但我曾偷偷慕名跑去听他的课。他的课思维活跃,幽默风趣,既有学院派的严谨性,又具有实战派的适用性。”
何妍秋是07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学生,最想祝巩学梅老师这位知心姐姐幸福快乐。巩学梅是2012年“感动甬城十大优秀教师”之一。在何妍秋眼里,巩学梅作为老师,深爱自己的事业。作为妻子母亲,又深爱自己的家庭,对生活和工作都充满着热情。
宁波工程学院还有许多老师,让学子们记住了一辈子。
链接
宁波工程学院大事记
●1983年5月,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创建,成为我国与原联邦德国合作建设的四所高等专科学校之一。
●1997年,宁波高专被确认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2001年,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和宁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筹)进行了实质性的合并,组建了新的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共有翠柏路校区、启运路校区和雅戈尔校区。
●2004年5月19日,是全校师生最喜庆的日子,三次升本,终获成功。教育部下发了通知,同意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宁波工程学院。明确宁波工程学院实行省市共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0000人。这也意味着,宁波高专从全国最优秀的专科院校升格为最年轻的本科院校。
●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宁波工程学院在杭州湾新区兴办中中外合作汽车学院,办学规模为在校生3150人左右。
□记者沈莉萍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