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慈溪绿叶农场“场主”叶善根开车来到他位于掌起镇古窑浦村的农场。“这一片农场有1200亩,生产出来的七成蔬菜通过海通公司加工后,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地,我这里相当于是海通的原料生产‘车间’。”叶善根指着眼前的一片开阔田地对记者说。
为海通公司种植订单蔬菜,由此进入全球食品行业产业链,绿叶农场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得到加强。随着“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广阔背景下,叶善根对自己的这个千亩级家庭农场,有了更大的设想。
海通公司的“原料车间”
车子沿着横贯慈溪中部的公路“中横线”行驶,路两旁是连片的蔬菜基地,田成行,地成方,田间道路和排灌沟渠齐全。叶善根的绿叶农场就在这里。
今年44岁的叶善根在从事农业之前,做了几年的电脑配件销售。1995年,一家外资企业来慈溪收购蚕豆,他帮忙收购,并由此进入农产品收购领域。
1999年,叶善根在掌起镇租了130亩土地种菜,2003年创立绿叶农场。“这里以前是一片盐碱地,当地农民宁愿去厂里务工也不愿种地。”叶善根说。
海通食品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3年,海通尝试“公司+农场”的模式。2006年,叶善根的绿叶农场,成为第一批加盟海通的农场之一。
出口农产品要求高,为此,绿叶农场建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包括田间农事操作管理制度、产品销售管理制度、生产资料采购制度,做到每一批农产品都有详细的化肥施用、农药喷洒记录,这些备案信息可供海通公司和农业部门追溯。
“现在想通过种田赚钱就得靠能力,能力强的可以多承包些田地,能力差的可以少承包一些。”叶善根说,现代农业已经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耕者有其田”转变为“能者种其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对很多人来说,家庭农场是一个新名词,但在慈溪市农业局产业科吴科长看来,这个词早已不再陌生了———慈溪市是家庭农场的发源地之一。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比较传统农业那种散户形式,它扩大了经营规模,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解决了长久以来传统农业低、小、散问题。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吴科长说。
土地流转促农业规模经营
慈溪市家庭农场能形成今天的规模,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兴盛、个私经济发达,大量农民到工厂务工后不再依赖土地生活,土地得以流转。
有了土地流转,像叶善根这样的种植大户才有机会包地种菜,继而成为慈溪第一批家庭农场主,当地农业也由此走上了现代化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吴科长介绍说,慈溪市的土地流转从1986年开始,土地流转政策经过多次调整,到现在,土地流转率已高达80%~90%。
2003年,慈溪愿意种地的人很少,政府补贴给承包者,农业大户租一亩土地可得补贴100元。而现在,政府只补贴出租土地的农户。补贴以租期5年为限,5年以上每年每亩30元,第六年每年每亩40元,流转到2029年即承包期末,每年每亩补助养老金150元,目的是鼓励长期流转,使农业规模经营能长期进行。
慈溪的家庭农场是市场主导的,土地流转费随着市场价格调整,有3年谈一次的,有5年谈一次的。绿叶农场和3个村签订了10年承包的合同,价格5年一定。目前商定的租金是前5年租金每年300元/亩,后5年每年350元/亩。而随着物价的上涨,土地租金现在已经涨到500~600元/亩,可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却很小。
吴科长表示,农业属于高风险产业,政府在基础设施投入很大,家庭农场的机耕路都是地方财政投资修建。2004年,慈溪市设立“中小农场发展基金”,每年拨款100万元,扶植家庭农场的发展。
去年,合作银行贷款给家庭农场2.4亿元,而“农产品绿色通道”也方便了农场主报税。另外,除了国家的常规保险品种外,慈溪还有专门为家庭农场设立了15个保险品,涉及粮食、蔬菜、花木等。原来的农业补贴,所有农场都能享受。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