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北仑
北仑区首家甬港合资企业小港羽毛球厂
稿源: 北仑新闻网  | 2013-05-22 15:02:38

职工忆辉煌

小小的、轻盈的羽毛球看似简单,却有二十八道繁琐的工序。何定基常说,一个好的羽毛球离不开各个工序的把关。一些老员工告诉记者,他对羽毛球的质量要求很高,他定厂规的时候把“质量保证”放在了第一位。“他经常坐着轮椅下车间来检验羽毛球的质量,他觉得不满意的东西,一定都得重做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回忆起羽毛球厂和关于老板的点点滴滴,不管是曾经在厂里工作过或者还在工作的员工,谈起羽毛球厂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羽毛球厂刚开始的时候,就20多个工人,最多的时候有近300人,在冲毛车间、插球车间、扎线车间等各个车间工作。职工们回忆起厂子当年的辉煌,都能开心地说上很久。邵月琴是羽毛球厂的元老级工人了,1981年进厂,现在依然在岗位上。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年邵月琴已经60多岁了,羽毛球已经成了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厂里最辉煌的时候,每天都非常忙,做不完的活。晚上都要加班,每个车间都灯火通明,像现在学校的晚自习一样,非常紧张、忙碌。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着货一箱一箱地发出去,想着大比赛上也用我们的羽毛球,心里就觉得非常自豪。”邵月琴说。

杨雪芬是1986年进厂的,今年50岁,她喊邵月琴“师傅”。她说,自己做羽毛球的手艺是邵姐教的,进厂开始就称呼邵姐“师傅”了,一直没有改口。杨雪芬告诉记者,那时,每天早晨我们职工都骑着自行车,叮铃铃地来上班,路上碰到会互相打招呼,快到上班时间点的时候,北平路上全是我们厂的职工。停好车子就开始一天的工作,虽然工作辛苦,晚上还要加班,但是待遇不错,很多人都想来厂里上班。“老外婆(指周玲娣)当了老板娘也不享受,在厂里弄了一个养猪的地方,继续养猪,养大了专门给我们职工当伙食。我们有时候经常开玩笑,经常想着吃老外婆的猪肉。”杨雪芬笑着回忆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小港人提到羽毛球厂无一不是骄傲的口气,羽毛球厂成了大家口中的新地标。老百姓讲话经常会说“我这件衣服是在羽毛厂那里买的”,“羽毛球厂那里做戏文了,我们去看吧”。那几年,大家老在电视上看到何定基坐着轮椅出席一些会议。

多面何定基

何定基60岁创业,81岁去世,他的创业故事是小港的传奇。何定基能够做出一番事情来,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强硬、执着的性格。有这样的性格,他就敢于第一个试水,辞掉稳当的工作去创业;有这样的性格,他就敢创办北仑区第一家甬港合资企业;有这样的性格,他就能把羽毛球做到奥运会上去。

记者采访了何定基的老伴、子女还有职工等,听听在他们的眼里何定基的性格。在他的老伴周玲娣印象中,他是非常固执的人,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有目标就去达到;在子女眼中,父亲非常的保守,公司所有事情一把抓,权威不容侵犯,是个大家长;在职工眼中,何定基虽然不苟言笑,但是对员工很好,工资给得很爽气。大家还说起以前有两个员工得了心脏病,费用全部由何定基出;在很多小港人的心中,何定基很慷慨,热心公益事业。

现在,何定基去世也有十多年了,他当年创办的羽毛球厂依然还在经营,生产销售“汤杯牌”羽毛球,只是已经看不到这个坐着轮椅消瘦的老人了。他的办公室依然还是保存了他在世时的样子,墙上的一些海报和奖杯看起来也有了一定的岁月,他的老伴周玲娣还会经常来这里坐坐,跟老员工们道道老古。采访中,周玲娣感伤地说,要是老公还在就好了,他就会亲自跟你说。

何定基去世之前,他的大女儿何富英(全国做羽毛球技术排名前列)独立门户,创办了东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何定基去世后,家里的几个子女也开起了羽毛球厂,小儿子何良君创办玮业文体用品有限公司,原先的公司由四女儿的儿子贺芳经营,公司改名为宁波汤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现在的何家人依旧和羽毛球打着交道,是名副其实的羽毛球世家。(记者 顾圆圆 通讯员 倪黎明 余耿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编辑: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