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飞帆渡海运奇兵 65年前"红色通道十六户"立奇功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7月07日 08:02   【 】 【打印
0

  1941年4月,余姚沦陷,毛泽东和党中央发电报指示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新四军六师师长兼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指示浦东我党领导的武装分批南渡。当时,最先到达十六户地区的三大队大队长陆阳等,与当地老百姓亲如一家,血肉相连。1941年冬,陆阳等16名指战员与日军战死在十六户、梅园丘,当地人民冒险收敛遗体立碑纪念。

  当地的党员、民兵、红色堡垒户、红色船老大,为了掩护和支持新四军,还建立起秘密粮站、秘密军火库、红星布厂、医疗站等,浙东纵队的海防大队还派了大队长张大鹏长驻十六户,以此作为基地。红色船老大用自己的帆船为新四军运军火、机器、军用物资,还运过新四军南渡、北撤,其间,有的船老大负了重伤,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1945年9月底至10月初,他们将新四军5000多人分三批运过杭州湾……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十六户村的党员、红色堡垒户、红色船老大依旧发扬了革命传统,在1948年又创造了一个令人惊诧的奇迹———迎接浦东二支300人的人民武装,登陆十六户湾。

  ●这一次任务,经过周密的部署

  1948年1月,我党浙东临委在四明山孔岙宣布成立,书记顾德欢与上海局外县工委书记林枫商议,为了进一步打开浙东局面,要把上海浦东淞沪工委书记张凡领导的人民解放总队,还有储贵彬掌握的大团镇自卫队,一共300人,以及大批武器弹药运到四明山来。顾德欢知道,1947年6月张凡部队曾第一次南渡,可是没有自己的船,也没有信得过的船老大,所以任务失败了。

  这次运送这么多部队、武器上四明山,必须选好渡口,行动机密,还要选好船老大。于是任务落实到余上县工委和临山区党组织,当时的十六户党支部写信给船老大朱增富前来开会,仔细排查讨论,最终确定派出两艘大船及三个船老大———姚毛继、奕五九、钱珊实,他们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为新四军做事,又有海上航行经验。这个任务交给他们,是可以放心的!

  整个行动计划作了详细的布置,浙东临委还派出三支队参谋长张任伟,装扮成大商人,叫两艘船在庵东装上盐,然后到上海出货。而这两艘大木帆船,便由姚毛继、奕五九和钱珊实三人负责。另外,上海浦东方面还组成了以张凡、储贵彬、吴建功等人为中心的指挥机构。

  ●南渡计划,惊险、紧张、刺激、曲折

  就这样,两艘船装着800担盐到了上海浦东,出货后泊在南汇小洼港外,等待时机,要把浦东两支武装共300人还有大批武器装上船。但是当时南汇大团镇有大批国民党的青年军,储贵彬只可借两个机会:一是青年军曾要储贵彬的部队让出营房,此次可以借口搬家,把人员武器搬到小洼港隐藏;另外则是5月14日那天正好是储贵彬祖父“五七”忌日,储贵彬在大团镇是头面人物,假装做七祭奠,大摆宴席,把部队集中“护院”,等客人散了,淞沪工委书记张凡和储贵彬等就把部队集中到海边。

  三个船老大在小洼港等了十几天,所带粮食已吃光,只能摸点小鱼小蟹充饥,挖点芦笋野菜填肚子———等待启航通知。

  终于,在5月14日深夜,岸上派人来通知,部队集中了!可是小洼港海滩较浅,两艘大船进不到岸边,张凡、储贵彬便决定把大船上的两艘小船放下水来装武器,士兵涉水上船。5月中旬的深夜,海水还是很凉,经过一个小时,战士和武器终于全部装上了大船。

  帆船起锚,船过泥城海面时,已是晨曦微露了。张凡、储贵彬望着三位船老大:“怎么样?天亮之前一定要离开这里。”钱珊实说:“没问题,现在风向顺。”于是,两艘船拉起了三道篷,如箭一样,飞速驶进杭州湾,向着十六户方向航行。

  另一方面,南汇的敌军发现大团镇自卫队“消失”了,立即派出了几条小兵舰向北追击,敌人以为储贵彬投苏北共军去了。

  5月15日下午4时左右,两艘大木帆船到了十六户湾,十六户湾的十几条小渔船前来接引,还搭起了临时码头。另外,十六户湾的100多个民兵和余上县武工队也赶来帮忙搬运武器,群众还拿了茶叶蛋、姜茶来接待子弟兵。

  ● 300武装一夜上了四明山,蒋介石大吃一惊

  5月16日夜,余上县武工队和十六户村民兵百余人做向导,把部队、武器运上了四明山章雅山。到这时蒋介石才得到消息,他大发雷霆,下令撤了南汇、上虞、余姚三个县长,并且叫浙江省主席沈鸿烈,还有浙江省保安司令王云沛调动浙保大军围剿四明山和十六户。于是,在上王岗便发生了浙东解放战争时期最大的一次战斗。十六户村民兵还和余上武工队一起参加了上王岗战斗,俘虏了敌人一个排。

  5月21日,十六户村的船老大、群众被抓70余人,他们先被关在了湖塘,吊打审问。船老大姚毛继手骨被打折,地下党员施阿标、俞菊如、陈梁显被打得口吐鲜血,奕五九等50多人轻伤,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吐露秘密。

  如今,时光已过去了65载,但是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发生的传奇故事,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从未在人们心中消逝,而是牢牢地铭刻在“红色通道十六户”的纪念碑上。

  (本文采用了杨鹏飞、潘嘉森、劳金木、朱永泰等提供的材料以及《红色十六户》一书的内容)

  记者张落雁通讯员王泰栋记者王鹏摄 

编辑: 杜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