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选手表演《兴冲冲奉命把花送》。胡龙召摄
京剧《空城计》、越剧《回十八》……昨天,这些经典戏曲唱段在海曙区白云儿童艺术剧场响起,市第三届“相约梨园”校园戏剧大赛总决赛正在这里举行,40名入围选手经过比拼,共产生了“金蓓蕾”奖得主10名,“银蓓蕾”奖得主10名和“蓓蕾奖”得主20名。记者发现,在入围决赛的选手中,有不少来自我市一些戏曲传承基地。
12岁廖志良的参赛剧目是越剧著名的陆派唱段《兴冲冲奉命把花送》,一招一式颇有小生范儿。小廖是江西人,在老家时从未接触过越剧。他在台上表演时,母亲站在舞台一侧看得目不转睛,她说:“儿子唱的越剧,我基本能听懂。”
廖志良是下应街道东南小学学生,这所学校也是“小梅花”传承基地。两年前,廖志良在学校开始接触越剧,并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剧种。“学越剧有些辛苦,有些孩子退出了。”廖妈妈介绍说,儿子一直坚持了下来,“他还获得过全省一个越剧比赛的银奖!”
在昨天的比赛中,京剧传承基地五乡镇中心小学浩浩荡荡地拉来了18人组成的“庞大队伍”,他们表演的是京剧《满江红》。接受采访时,主演单雨行一直保持着“丁字步”,他笑着说:“可能学京剧久了,就习惯这动作了。”11岁的单雨行喜欢唱京剧,他觉得学习京剧让自己气质好了,“不驼背了”,更重要的是“注意力也能集中了”。
据了解,为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近年来,我市一些学校成了戏曲传承基地,并纷纷开设戏曲特色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戏曲苗子。在这次校园戏剧大赛中,就有不少来自传承基地的选手。
“其实孩子们不是不喜欢这些传统艺术,而是没有机会接触,没人教他们。”市青少年宫越剧班的老师林惠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青少年宫的越剧班,与“热门”的钢琴、舞蹈、美术、书法等培训班相比,显得有些冷清,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但是,林惠珍仍然看到了希望,有些孩子是真心喜欢越剧。她告诉记者,此次来参赛的王欣研才6岁半,她每天坚持学习半个小时的越剧,小家伙因为经常练功,“一双靴子底都有些磨平了”。
记者发现,尽管我市戏曲传承基地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可喜的一面,但是,长久而系统地学习戏曲的青少年并不多,有些孩子小学毕业后就放弃了戏曲。这也是戏曲传承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记者 梅薇 通讯员 马玲玲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