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19号盐滩的盐农张永增说,晒盐很辛苦,头顶烈日,肩挑脚跑,还要看老天的脸色,烈日对别人来说很难熬,对盐农来说却是希望和收成所在。“今年气温高,盐产量提高了不少,到现在我的70亩盐田已收获了7万多公斤粗盐。去年受台风天气频繁影响,忙了一整年只收获了10万公斤。”
在盐场,记者看到,盐田底部都铺着一层塑料膜。盐农说,这是新式晒盐法,比传统晒盐法产量更高,还少了不少工序。以前,晒盐有一道工序特别累,那就是旋盐,也叫拉盐花。为了提高盐的品质,防止海水在结晶时出现杂质,当海水漂出盐花时,就要旋盐了。在烈日的暴晒下,盐农们要拉一根绳子绕着盐滩对海水池进行均匀搅拌。一次旋盐下来,需要10多分钟。一个盐农,一天得旋盐二三十次。
记者了解到,在唐代《新唐书·地理志》等正史中就有了象山产盐的历史记载。2008年6月,象山县申报的“海盐晒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录了象山千百年形成的独特海盐制作技术———海盐的平滩晒法,直白地说,就是把海水引进大片滩涂,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晒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纯手工生产,自然天成。
鼎盛时期,象山新桥盐场的盐农有200多人,现在,很多盐农转行,村民将盐田改作海鲜养殖场,新桥盐场规模缩小了不少。虽然如此,象山的老盐农仍在努力把这项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记者 张寅/文 通讯员 夏雨/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