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桥
登仕桥
□朱永宁
先说说什么是桥额?桥额就是桥上的匾额,但又不同于匾额。匾额,是悬于门、屏之上或挂于檐、梁下的题有文字的长方形匾牌。因为匾额中所题的文字,一般都有标记名称或歌功颂德或抒情述志的内容,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匾额被称为是中国古建筑的眼睛。有人根据文字内容将匾、额细分,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应该称作匾,而用来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称为额。桥额大多直接刻于桥栏或梁石、桥面石的外侧。一般现在看到的桥额,基本都是桥名,旁边多有落款,内容为修建年月、建桥者及题书人等。
桥额一般都有两块,一模一样分刻两侧的,属于一桥一额。文字内容都不一样的,那是一桥二额,一块用来表示桥的名称,一块用以形容桥的形态等,一般不多见,是桥额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样的古桥,余姚至今尚有十多座。
牟山镇新东吴村马家堰的双邑桥,三孔石梁桥,建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它是一座界桥,余姚和上虞二县以此桥为界,所以桥名“双邑”。桥额刻于栏上,南侧为桥名,北侧为“彩虹凌虚”,此桥狮座望柱上刻有桥联,北联为“三洞水光遥接汉,一条虹气上凌虚”,这“彩虹凌虚”额,犹如横批,既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木桥改建石桥以后之气势,又紧扣了桥联之意境。
余姚的牟山湖是宁波第二大天然湖泊,向北有两条河港:青山港和高桥港,高桥港上现有两座古桥:登仕桥和八仕桥,一南一北,都是双额。登仕桥在牟山镇魏家村,单孔石梁桥,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建,桥栏一侧刻桥名,一侧刻“牟山第一”。桥位于余姚至上虞的古道路上,从马渚至此,向西经马车堰入上虞境,牟山湖之水北入高桥港,旧时此是第一桥,故称“牟山第一”。八仕桥,在登仕桥北面、黄家埠镇的回龙村,单孔石拱桥,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建。桥额刻于顶栏外侧,一侧为桥名,一侧为“腾蛟翥凤”。“腾蛟翥凤”的意思就是腾飞的蛟龙和起舞的凤凰,比喻人才众多,各显其能。据乡里传说,此桥是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时,由八名官员建议建造,所以取名“八仕”,额意与桥名相同。
梨洲街道的冠佩村在南部山区,村口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叫双喜桥,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一侧桥栏上刻桥名,一侧刻“横山曲水”。无需身临实地,只要一听这桥额,就能知道此桥一定位于山区了。
朗霞街道的新南王村有一座小蓬闸桥,单孔,梁石外侧有乾隆年间建造闸桥时所刻的闸名“小蓬闸”,民国重修时,在桥栏外侧新刻“镜清砥平”额。因为闸与桥不同,开闸遇到两侧水位落差大时,犹如激流砥柱,而为了防止闭闸时渗泄,闸底必须用平整的石板铺筑,此闸内侧河面,相当宽阔,闸闭时,静水如镜。当然,也只有“砥平”,才能“镜清”。
余姚县城,旧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前后夹江,四周绕水,五门五桥,现仍存四桥。南门外的通济桥,又称老江桥,横跨姚江,三孔石拱桥,桥高拱大,旧时有“海舶过而风帆不解”之说,号称“浙东第一”。现桥重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桥面石的外侧,仍隐约可见“浙东第一”额。西门外的六浦桥,重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单孔石拱桥,桥栏上两额不同,一刻桥名,一刻“迎恩旧迹”,那是因为西门古时又称迎恩门。城北侯青门外的季卫桥,五孔石拱桥,横跨侯青江,现桥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一个叫叶季卫的人重建,桥栏两边刻“季卫桥”。之前,此桥叫清宁桥,再之前,此处无桥,仅靠舟渡往来,所以,现桥的桥面石上还刻有两额,一为“清宁桥”,一为“侯青古渡”。
城区内还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叫棂星桥,重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现桥在龙泉山麓的青少年宫后面,栏上一侧刻桥名,另一侧刻“巽水源流”。此桥是从孔庙面前迁建到这里的,巽,是八卦的东南方向,旧时,孔庙位于余姚南城的东面,正好是东南方向。
还有如牟山镇新东吴村马家堰的太平桥,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一侧桥额为“源远流长”;朗霞街道新新村的青龙桥,民国辛未年(1931年)重修,一侧刻“蕙兰毓秀”;朗霞街道杨家村的镇龙桥,光绪乙巳年(1905年)重修,一侧刻“清白流芳”;黄家埠镇上塘村的落马桥,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一侧刻“百川方至”;黄家埠镇华家村的高阳桥,一侧“活水长流”。它们都是一桥二额,只不过额意不是专指一桥而已。
后港东桥,在黄家埠镇回龙村的后江桥自然村,是一座最简朴不过的村桥,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单孔石梁桥,无栏,梁石厚也只有二十厘米,却同样两侧刻额,一侧为桥名,一侧用“左望岙山”点出桥位。
与后港东桥的简朴不同,牟山镇狮山村的狮山桥,则是将一桥二额的形式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狮山桥又名庆余桥,横跨青山港,是一座三孔石梁桥,无栏,两个桥名分别刻于中孔梁石的南北两侧,北侧阳刻“狮山桥”,南侧阴刻“庆余桥”,北侧的边孔又分别刻二额,“德并无双”和“功传第一”,字体一阳一阴;南侧的边孔,分刻“毓秀”、“回澜”,也是一阳一阴,全桥三孔六面梁侧,都刻上了桥额,真的可与功德坊相媲美了。桥重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桥大部分都已消失,余姚也一样,所存古桥,不过十之一二,却有如此多的一桥二额古桥遗存,绝非偶然。余姚这种独特的桥额文化,不但在宁波,乃至全国,都属少见,它是余姚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是“文献名邦”崇尚文化的民风在桥梁建筑上的体现。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