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明华
浙东著名的侨乡北仑大碶镇的街中心,有一座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桥,因五眼的石桥下设有大碶闸,故名大碶桥,大碶的地名亦由此桥而得。
以前紧靠大碶桥的西首,有座坐北朝南、面临岩河(太白山脉贯通东海的大河)的亭子,称为南安亭。这座飞檐翘角、玲珑雅致的二层建筑位于镇上最热闹的集市中心,在那里,唱小热昏(一种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曲艺)卖梨膏糖的、舞枪弄棍卖狗皮膏药的、算命测字的、喝酒品茶的等三教九流皆集于此。1943年秋,中共镇海独立中队伏击了日寇的一个小队,战后将战利品也在亭中展示。
南安亭中既无神像,也无菩萨,却独塑一条大蜈蚣,亭的顶端还放着一只大绿碧(缸)。这种不伦不类的布局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碶的中街连连失火,虽然民众用火慎之又慎,可火灾还是不断发生,一次大火几乎把中街和上街全部烧成瓦砾,连横街也烧得所剩无几。在群情惶惶中,从外地请来了一位名声显赫的风水先生,用向盘测向和视察全街及周边地形后断言:大碶的中街系蜈蚣地,而大碶桥东隅仅一河之隔的属泰邱乡堍头村后塘路一带属金鸡地,金鸡的头在堍头村的北首称后洋池的地方,也就是望娘十八湾岩河的一个湾头,此处刚巧建有堍头村人碾谷用的碾子,碾子的大石盘一转动所发出的声音如同金鸡啼鸣,致使惧怕金鸡的中街蜈蚣无法安宁而喷火示威,终成街上大火连续不断。如要断绝火患,必须搬掉石碾子,以“斩”去金鸡的头部。
得悉火灾的原由后,大碶街上的族长等头头脑脑们立即商讨相应措施,决心搬掉石碾子。
泰邱乡的堍头村人,得知灵岩乡的大碶街上人要来搬掉石碾子,认为失去了碾子不但无处碾谷,还会破了村里的风水要遭殃,就同心协力,誓死保护。官司打了几年也无结果(据镇海县志),最后不了了之。
灵岩乡的大碶街上人只得采取了另一个治火办法,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在大碶桥的西首建起了一座精致的大亭子。亭子的第二层靠壁塑了一条大蜈蚣,用香火供祀。亭子的顶端放上一只盛满水的大绿碧,以示用水克火,又因亭子位于大碶中街的南端,以南方建亭为安的意愿定名为“南安亭”。
亭名取定后,择日请鄞县的一个精通书法的秀才来题匾,但直至快到上匾的吉时,请秀才的轿子还迟迟未到。正在众人焦急时,忽见人群中出来一个身穿破袈裟的化缘和尚,来到匾前提笔蘸墨,一挥而就。只见“南安亭”三个草体写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众人无不啧啧称好。
南安亭建成后历经多次复修,直到1956年,依然难避火的厄运而被烧毁。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