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沈元魁:彬彬君子,好学沈笃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8月11日 07:59   【 】 【打印
0

 

2、师从钱罕

如果说,教语文的老先生在沈元魁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开启了一道门,而13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引路人。

他正是浙东书风的代表性人物、梅调鼎的弟子———钱罕先生。

1943年,与钱罕先生的相识,不能不说是注定的缘分。那年,沈元魁转学到了慈城启迪小学,他和同桌钱止能很玩得来。有一天,他看到钱止能正在临一本字帖,字帖上的字令他一见倾心。他欣喜地要过来一翻,封面上写着《枯树赋》。

沈元魁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对话。“这字帖是哪来的呀?”他问。

钱止能露出骄傲的笑容:“我爷爷的!”

原来,钱止能的爷爷就是著名书法家钱罕。那天放学后,沈元魁就跟着钱止能去了钱家。那是一个清瘦的老者,穿着长衫,儒雅和气。钱老先生看到孙子带了小朋友来,还要跟自己学书法,也很高兴,谆谆教诲道:“你得先学碑帖,然后再练我的字。”

沈元魁不敢懈怠,回家认真练习,一笔一划中都透着无比的虔诚。从那时开始,书法便融入他的骨血中,再也无法舍弃。

后来,抗战事起,物价飞涨,17岁的沈元魁不得不放弃学业,独自一人到了上海新丰杂粮行,开始当学徒。他的工作主要是收账和打电报,业余时间较多。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沈元魁捧书阅读,勤奋练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钱罕先生也来到上海,于是欣喜地登门拜访。钱老先生看到当年的小朋友,仍然不改对书法痴迷的劲头,便耐心地教他。每到周日,沈元魁就拿着厚厚一沓练习的字给钱先生看,钱先生认真地讲解每一个字。沈元魁就细细地揣摩,认真地领悟,不断地练习。

跟钱先生学书法的人,后来很多成了名家,比如沙孟海、吴泽、凌近仁、葛暘、林似春、沈元魁……这一串闪耀的名字中,如今只剩下沈元魁依旧在挥毫泼墨。

3、诗书益进

陆游教儿子作诗时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其实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工夫在“书”外,这个“外”,应该是作品的意境。沈元魁深知,中国的书法积淀着丰厚的文化蕴涵,如果只是学好技艺,而腹中空空,绝对无法领略书法的神韵和意境。

意识到这一点,沈元魁登门向上海音乐学院的龙榆生教授求教。龙先生精通诗词格律,那时候跟着他学习的年轻人有好几个,他们到龙先生家里听课,教材是他亲自编写的《唐宋名家词选》。大家围坐在一起,龙先生一边喝着茶,抽着烟,一边分析讲解。大气豪迈的东坡词,婉约动人的柳永词……诗词的格律意蕴就在这轻松的氛围中入耳入心。

后来,沈元魁又认识了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第一次登门拜访时,沈元魁写了一首李白的诗给他看,郭绍虞也不问来者是谁,当下就开始切磋起来。而后,沈元魁经常写信向郭先生求教文学和书法上的问题,郭先生无论多忙,都一一回信,有问必答。

自古书画不分家,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沈元魁还拜在画家凌虚先生的门下,研习国画。凌先生擅长画金鱼,画中清雅的意境、精炼的笔墨,对沈元魁的书法艺术有很大的启发。

“在上海的20多年,我开阔了眼界,结交了诸多良师益友,也为我的书法积累了深厚的内涵。这段日子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沈元魁认真地说。

4、谦抑为怀

1974年,沈元魁重回家乡宁波。1979年到天一阁工作,一呆就是12年。沈元魁的书法艺术在这块宝地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85年9月,天一阁千晋斋维修后欲开放。领导找到沈元魁,指定他连同宁波另外三位著名书法家一起,各写一幅书法,组成一组四条屏,配好老木框展出。半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工作人员发现千晋斋墙上四条屏中的一个框子被打破,里面的书作不翼而飞,这条正是沈元魁所书写的魏碑。

天一阁边上秦氏支祠中有一处金碧辉煌的戏台,戏台上方有一块朱金大匾,上书“虚华实境”四个大字,运笔洒脱,但没有落款。原来这也是出自沈元魁先生之手。沈老先生说:“秦氏支祠这么大的一个场所,不需要有落款了。我的老师钱罕先生当年写‘宁波府城隍庙’横匾时,也未落款,我对老师的谦逊用意心领神会。”

还有一件令人叫绝的事,天一阁宝书楼厅堂的门屏原有八扇,两面刻字,正面为《黄梨洲先生天一阁藏书记》,是钱罕所书。背面则为《全谢山先生天一阁藏书记》,由陈宝麟所书。后来,第一扇门屏因损坏而遗失。1989年,天一阁计划修旧如旧。于是,沈老先生依照旁边几块板的书体样式补写,正反两面不仅文字不差,其书法亦与两位书家一致,看上去天衣无缝……

退休之后,沈老的生活简朴而充实。只要有一本书,一支笔,一方砚足矣。 

2009年,沈元魁和弟弟沈元发,以及侄子沈师白(沈元发之子)一起,在宁波美术馆展出了百余幅书法作品。“三沈”书法与梅、钱两先生一脉相承,被誉为浙东书风的当代传人。然而对于这些成绩,沈元魁并不太在意。“活到老,学到老,我与前辈们的差距还太大。”他的话语依然质朴谦逊。

曾有人说,好的书法作品,往往是书法家性情自然的流露,是性格本真的表达,是生命气质的通透。沈老的字,果然字如其人。

记者 张落雁 陈也喆/文 记者 戚 颢/摄

编辑: 吴冠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