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峙堰
泥峙堰位于鄞州区横街镇林村,与它山堰一并为鄞西平原上两大重要的古代水利工程,始建年代比它山堰还早。
泥峙堰坐落在两山之间,水流过堰后,主流流向东北,一小股流向东南,东南向为应山、凤林等村落,东北向就是以前的广德湖。明朝《桃源乡志》记载:“泥峙堰,在双瑞桥左、马家池右,盖水势东南下,不障桃源水北流又焉,则北村不可田职。”老一代林村人都知晓双瑞桥这个桥名。这一记载不仅确定了“泥峙堰”这一名称,同时也证明泥峙堰具有南水北调的作用。
广德湖存在时,湖面与溪流水面落差不大,溪流流动平缓,泥坝几经修缮仍然完好。广德湖废弃后,水流湍急,泥峙堰几经损毁,民国时重筑为石坝。目前的泥峙堰有5级台阶,长50多米。
泥峙堰上端有个蓄水池,那就是文献记载中的“马家池”,这里水源充足,并有地下水。在溪下水库下闸蓄水前,为解决全镇人的饮用水问题,横街镇自来水厂就曾建在这里。
至今,泥峙堰仍发挥着引流至北村的应山、林村、凤林和横街等村田地的灌溉作用。
石塘碶
清代石塘碶,位于高桥镇石塘村,为石砌四孔桥式建筑。全长9.65米,宽3.5米,闸门中孔3.35米,两旁各为2.65米,既桥又闸,上建亭子廊屋三间。桥面两边设栏板,南栏上刻“大碶闸”三个正楷大字,左上款“鄞西隅七乡士民重建”,右下款“道光丁未岁季春日”,北栏下即为开启闸门。桥屋内有石碑三块,其中“重修石塘大碶碑记”高2.14米,宽0.99米,由宁波知府撰文,里人张恕篆额,陈掌文书丹,详尽记述了碶闸效益,建造纠葛及宁波府调处意见等。石塘碶古时为歧阳河与姚江之间排涝、阻咸蓄淡的重要碶闸,而由于歧阳河道加宽,加上姚江边另建新闸等原因,已无实际作用。
长春塘
长春塘遗址在南塘河历史街区的最西面,和尹江岸社区就隔了一条南塘河,往南方向三五十米处就是甬水桥。
古时宁波处于平原低洼地带,且三江宽阔,为防洪水,人们多筑土塘封堵。
唐时在宁波城建有水喉、食喉、气喉(城市排水小斗门,其中气喉尚能通潮)等,宋时建有郑郎坝、保丰碶等排水设施。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长春塘位于县南三区长春镇旧长春门外,长144公尺,阔8公尺,当甬江之冲为南门外民田之外卫,旧为土塘,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令沈犹龙改筑石塘,民多颂之。”
遗址可能分为三个部分,松木部分、石塘、土塘。
松木部分由直径二三十厘米的松木桩一字排开,由于年代久远,木质已经发黑,但并未歪曲腐烂,按宁波老话说,这叫“千年水里松”。
松木桩后面就是石塘,石塘上的石条最多有10多层,每根石条长1—1.5米,宽0.3米,厚度在0.2米左右,还能很清晰地看出石条外侧都经过加工、打凿,每层石条还采用“T”字形横竖铺设。“T”字形的铺设是利用相互作用力,使石条间相互牵制,让石塘更加坚固。
挖掘出来的土塘部分高两米左右,由粘性强的黄土和瓦砾间隔堆成。这个构造方式,与宋代《营造法式》所记载的“筑基之制”相符,综合判断它的始筑年代不晚于宋代。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