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将老师比喻为“园丁”,已经是多少年约定俗成的说法。不过,宁波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因为质疑“园丁说”,近日被网友热传。
老师,到底应该是修剪枝丫的园丁,还是带领孩子领略一路风景的导游,这个由小学生抛出的话题,显得格外引人深思。
小学生写作文质疑“园丁说”
这篇小学生作文是网友@我们1班在微博上晒出来的。@我们1班在微博上拥有32万粉丝,个人标签是“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
“今天是教师节,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分享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和各位同行共勉。”9月10日上午9点29分,@我们1班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并附上一篇名为《园丁与导游》的作文,七八百字,笔迹稚嫩,明显的小学生字迹。
在这篇作文里,作者对“老师是园丁”的说法提出质疑。“园丁这个词,真的合适老师这个职业吗?”文中写道:“中国的‘园丁’思想被牢牢锁住,连百度、字典都承认了它的功劳。但我始终觉得,人的想法不可以是统一的。”
作者想到了用“导游”来称呼老师,认为比“园丁”更合适,因为“导游”可以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现,造就不同的人才,而“园丁”培育的花草只需要接受,没有自己的想法。
作文结尾立意深远:“所以,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发帖人是华天小学一位班主任
此后,这篇作文在网上被疯狂转发,网友们对这位小学生的见地颇为叹服,连夸太有思想!
“孩子比某些大人更深刻!”“这是小学生作文?!思想境界竟然比哥高这么多!!”“写得真好,上小学时我的思想被禁锢了,写作文都是抄袭,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少网友自叹不如,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否是小学生亲笔所作。也有网友指出:“只有好老师才能培养出这样有见地的好学生!”
这篇作文果真出自小学生之手?记者辗转联系上了@我们1班,不过低调的她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一点工作而已,不足采访。”
记者从侧面打听到,@我们1班的确是一位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姓王,所在学校是宁波市华天小学。去年5月22日开通微博以来,她在网上发了各种班上学生的趣事,语言活泼,充满情趣,里面有孩子们写的作文,有自己与孩子们的对话,也有班上好玩的人与事,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洋溢在字里行间。短短一年多时间,@我们1班的粉丝迅速壮大,她班上的诗人宇、科(学生化名)等学生,也渐渐为网友知晓,大叹,“做王老师的学生真幸福!”
今年升六年级,王老师在微博里感叹:“不过一个暑假,孩子们似乎突然长大了。开学这几天,教室里干干净净,上课安安静静,排队出操整整齐齐,学生之间没有争吵没有打架,也没人向我告状。批改作业的时候,再没有‘滑稽就是一只鸡从山上滑下来’这样的答案。有些男生开始变声,声音低沉起来了。长大是很好,可为什么我觉得有些隐隐的失落呢?”言语中,对学生们开始“变乖”反而有些不能接受。
专家说法
导游型更符合孩子自由的天性
南京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认为,孩子把老师从园丁转化为导游,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孩子的视角看,导游的角色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十年前,我们说得最多的是“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园丁辛勤耕耘,修枝施肥,花朵才会开得更艳。意思是,老师是规范学生行为的,起到帮助和扶正的作用,孩子要按照大人的意图才能发展得更好。而导游,顾名思义是起引导作用,导游只要稍作引导和指点,游客游什么?怎么游?有何收获?那就是自己的事了。这种方式非常符合孩子要求平等、自由的天性,也符合教育的本质———引导。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新课改方案也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不要用布置作业、考试等强制手段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需要规范,更需要创新。
教育仅有导游型老师还不够
对于把老师比作导游的说法,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副校长刘宁十分认同。她认为,老师既要做园丁,也要做导游,导游不能替代园丁。在大家眼中,导游可以带领大家看最美的风景,但是,教育仅有导游型老师还不够,不能缺少园丁型老师的精心侍弄。
她列举了中外两名著名教师的例子诠释了自己的观点。北京有位叫常丽华的老师,她给自己带的班取名“小蚂蚁教室”,她在“小蚂蚁教室”精心耕耘数年,打造《农历的天空下》一个课改课程,把文学作品、古诗词等综合在课程里,引导班上的学生探究学习。几年下来,这个班的学生文学修养明显高出一筹。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教师雷夫,他最著名的特点是能把一个班的差生教成优秀生,他不仅像园丁一样精心培育每一个学生,还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各地云游,开阔视野。雷夫如果没有园丁般的执著和耐心,没有导游般的循循善诱,怎么可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园丁与导游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题目,深爱(注:应为“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多数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的合适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第二种解释就是“可比喻老师”,但去输入其他词汇,恐怕很少有“可比喻老师”这种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的“园丁思想”被牢牢锁住,连百度、字典也承认了它的“功劳”。但我始终觉得,人的想法不可以是统一的,正如人们说: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某一天,我发现我们脑中比喻老师的词,几乎都被“园丁”所占有了,难道,没有其他了?嗯……肯定还有!哈!我想出来了!导游!是个挺合适的词,以后再有这种问题,我就填“导游”,可以摆脱“园丁”的缚束啦!
导游……真的真的挺合适: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老师教我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对自己有帮助,另外一群人呢?感觉那个适合自己,同样的知识,而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反观园丁、花草,就不一样了:这些花草的命运都已经是安排好的了。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在风雨中,也有园丁的保护,自己所努力的,也只不过是发芽、吸取营养罢了。它们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据《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