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兰花》
《康王庙》
《扒垃圾》
市艺研院特意请了民营剧团及非专业的甬剧演员来重排这4出小戏,以便更好地体现其质朴、草根的特性。
滩簧“七十二小戏”是甬剧早期常演的剧目,但如今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即便是上了年纪的甬剧艺人,也很少有人目睹过其中一出的全貌。10月8日,宁波市艺术研究院将把其中4个小戏搬上舞台。吹哨子、端戏牌、点戏灯……这些早年看戏时的光景将得以重现,带给观众恍若置身于百年前看滩簧戏的那种感觉。当然,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集体怀旧,而是甬剧人对甬剧如何保留自身特色的一次深刻思索。
展演回归传统,但不是简单的还原
滩簧“七十二小戏”被视作甬剧传统剧目的早期代表,1939年以前,上海的宁波滩簧主要演出的就是这些剧目。此次展演的四出小戏正是从中精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七十二小戏”不同的类型,《拔兰花》、《双投河》为清客戏,《康王庙》为梨园戏,《扒垃圾》为草花戏。
如果是追求视觉冲击力的观众,那么恐怕要对此次演出失望了。因为这一次,无论是舞台设计到演出风格,都是对过往滩簧演出的一次回归,没有奢华的道具,没有复杂的灯光,可以说,“质朴、简单、草根”才是它的特色。不仅如此,市艺研院这次还要还原当年的观戏场面。如果把这次演出比作一桌“家常菜”的话,那么除了“主菜”,也就是表演回归传统外,就连“配菜”———演出间隙的“小动作”也是“古色古香”,比如,吹哨子静场、翻戏牌、点戏灯,还有演员穿着长衫串场等。对此,市艺研院院长郭国强套用了文物界的一句话,那就是“修旧如旧”。
这样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还原。甬剧传习部主任沃幸康告诉记者,这次演员们唱的是最原版的唱腔,“这些有韵味的唱腔,可能连从艺多年的老演员都没有听到过。”但是,在尽量保持滩簧原貌的基础上,“我们也对其中的内容作了删减,去除了其中低级趣味的东西,进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