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嘉懿/文 胡龙召/摄
10月5日、6日晚上,由杨丽萍主演的大型舞剧《孔雀》将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与观众见面。昨天,杨丽萍抵达宁波为演出做准备。傍晚,她公开亮相媒体发布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如以往,直面艺术、避谈生活。
谈“孔雀”:由一生积累而成
上世纪80年代,一段独舞《雀之灵》让杨丽萍名声大振,从此“孔雀舞”的标签就与杨丽萍如影随形,“孔雀”这一艺术形象成为她塑造过的最为人所知、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杨丽萍谈起自己与“孔雀”的渊源,“其实我从上世纪70年代就演过一个舞剧,叫《孔雀公主》,是西双版纳地区流传的傣族传说,后来有80年代的《雀之灵》,2012年春晚的《雀之恋》,现在是舞剧《孔雀》”。
“孔雀是傣族的图腾,人们在跳孔雀舞的时候有非常吉祥、幸福的寓意”,杨丽萍说道,“那原来一般都是男性跳的舞蹈,用来求偶或是祝福。”在《雀之灵》中,杨丽萍确立起自己的“杨氏风格”。
舞剧《孔雀》中,观众依然能看到这段经典的《雀之灵》。“当时的这段独舞,表现的是单纯的情绪,现在作为舞剧,融入了故事,有人物、有情节。《雀之灵》用来表现的是年轻时候的孔雀,在‘春’的篇章中。”至于“夏天”的孔雀,杨丽萍则用了一段《雀之恋》来表现,“两段舞蹈表现的是孔雀不同的年龄状态”。至于“秋”、“冬”里的孔雀,则是新的创作,“希望它们能成为新的经典”。
夸伙伴:我们有共同的审美取向
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得主叶锦添在《孔雀》中担任舞美、服装、造型设计。他为杨丽萍的孔雀形象设计了一条华美的尾巴,“希望这条尾巴能像《天鹅湖》中的天鹅裙一样成为经典”,杨丽萍显得十分自信。
“我和叶锦添都对东方美学符号很感兴趣,同是有根基、有文化底蕴的当代表达,所以跟他一沟通,就很融洽。”杨丽萍说道,“我早年的设计都是民族的、传统的,现在做舞剧,自然会考虑观众和剧场的视觉需求,而不是单纯的怀旧,在这一点上我和叶锦添有共同的审美取向。”
对于传统和原创的命题,杨丽萍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的原创,是我们少数民族的后人创造自己的‘传统’。这部舞剧不属于傣族、也不属于白族,她是直接跟人发生关系。”
尽管如此,出生于云南白族的她乡土情结依然很浓,“我所有的艺术都出自云南,没想过其他。”杨丽萍坦率地说道,“我们在做人的艺术,我们有我们的精神主张、文化属性,这些都挺好的。”
谈“收官”:我一直在酝酿
由杨丽萍出品的舞蹈,似乎永远都和“天”、“地”、“自然”结合在一起,忠诚地表达“生命”主题,不追随潮流,甚至不介入时代。在舞剧《孔雀》中,杨丽萍直接选择了“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来进行讲述,“我们很难懂得道理,但可以通过艺术的传达让人感知”。
她的说话方式也显得很“艺术”:“这部作品是我作为地球上的人、一个生命,跟其他‘人’在沟通,在共同体验生命、自然和精神层面的感受,跟人特别亲和。普通观众会看到优美的舞蹈造型,哲学家会感知时间和生命的关系,美术家也能看到很精美的幕布绘画。”
在前期宣传中,舞剧《孔雀》一直被称为是杨丽萍的“收官之作”,但是是否真正收官还是要听杨丽萍本人说了算。“我一直在酝酿”,杨丽萍婉转地表示,“如果有好的想法,还是会表现出来。”
当有记者问道,是否有为自己的艺术生命做总结的打算时,杨丽萍坦然回答,“前些日子我刚参加了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庆祝40周年的活动,我们今年12月才10周年,我们还很年轻。”话到此处,杨丽萍笑了起来。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