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三个铜板过一渡” 镇海渡的前世今生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0月18日 10:45   【 】 【打印
0

傍晚的甬江边,红色的晚霞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波光。“呜——呜——”汽笛长鸣,一艘渡轮载着一船人,缓缓离开镇海渡口,慢悠悠地往北仑区红联渡口驶去。螺旋桨打出的水花,在江面上犁开一道道深纹。

“镇海渡,镇海渡,三个铜板过一渡。”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老话,说的是在镇海渡口过渡一个人只要三个铜板,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为3分钱,所以又被称为“渡船老三”。

携着这个有趣的典故,记者跟随人群下引桥,上码头,登渡轮。闸门关闭,船工熟练地解开拴在码头上的缆绳。又一声汽笛长鸣,渡轮启动。发动机的轰鸣声隆隆作响,震得脚底板微微发麻。此时,关于镇海渡的历史也在心头慢慢展开。

历史变迁

镇海渡,又称镇海江南渡,是镇海与北仑之间一条跨甬江的轮渡航线。摆渡的北码头在镇海城区沿江路中段大道头西边,南码头在北仑区红联原江南道头西面150米处。两个码头之间的航距为250—300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定海(镇海古称)江南渡。

定海江南渡,又名大浃渡,所在的利涉道头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码头。最初,渡口为官办,后由于管理者横征暴敛,民怨不断,南宋淳祐年间,由庆元(宁波)知府奏请朝廷改为民渡。明代,渡口改称南关渡或大关渡,清代改称大道头渡。

1931年版的《镇海县志》提到,镇海城关原有大浃渡、拦江浦道头渡、薛家道头渡、邵家道头渡、县望道头渡(又称远望道头渡)、泥道头渡、练子道头渡、济川渡、白家浦渡等9处。一江之隔的北仑则有江南道头渡、泥湾渡、江南小道头渡3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镇海轮渡站建立,这些渡口慢慢地冷清下来。不过,当地人并没有停止使用。镇海渡轮公司老船工告诉记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老渡口仍在使用。

现在的镇海轮渡码头建于1951年,目前,由镇海轮渡公司运营,是宁波市范围内仅存的大型客渡。原先,镇海聪园路南面还有一个汽车轮渡。1996年,甬江水底隧道通车后,镇海汽车轮渡停运,镇海渡成为镇海唯一的跨江渡轮航线。

随着招宝山大桥和甬江水底隧道先后建成使用,镇海轮渡客流被大量分流,因此轮渡运营处于严重亏损状态。镇海轮渡公司总经理王元建说:“我们是开一天,亏一天。如果纯商业化运作,公司早就倒闭了。”谈起轮渡,他非常惆怅:“现任职员越来越少了,码头班次也越拉越长。”

王元建翻开公司的老档案,指着其中一处告诉记者,1996年甬江隧道开通,汽车渡轮停运,部分工作人员被分去甬江隧道,更多的人合并到镇海渡。轮渡公司职工最多的时候。有130多人。他看着窗外,慢慢地说:“现在只有68人,还在逐步缩小中。”据悉,公司还有退休人员80多名,且第一代船工已基本去世。

镇海渡的发展历史大致是:新中国成立前,靠人力摆渡——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合作社,转为国营,开始使用机动船——1985年搬到现址——1989年成立公司与汽渡合并。

轮渡班次是9—10分钟一渡,不多久便有一艘船靠岸。轮渡公司办公室就设置在渡口边,船靠岸时,受船上发动机轰鸣声的影响,办公室地板上的木沙发会颤动。王元建说,习惯了已经没感觉了。敞开的窗口,不时飘来一阵咸腥的海味。

轮渡业务最繁忙的时期,是每年的“清明运输”。渡轮公司打破两开一停的惯例,改为开3只船。所有工作人员上一线,从候船大厅到马路上,密密麻麻都是人。验票进人的渡客通道——道口,平时2人收票,开单道,那时开双道,四五人收票。而在售票处,原本单边卖票,那时要安排5个人,人多的时候跟“打相打(镇海方言,打群架的意思)一样。”

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渡轮公司的上班时段是每日早晨7:00,公司行政人员及班子领导到办公室后便要下到候船厅帮忙,1小时后才能回办公室。“汽渡停掉后,渡船票价0.25—0.50元的时候,最好的一年做了700多万元的产值。”王元建说,近几年的年收入只有250多万元。现在单位被纳入公运事业单位,是企业性质,但有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不然公司早就倒闭了。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