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渔民起早贪黑收入少 渐行渐远的渔业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0月18日 10:45   【 】 【打印
0

导读:像马兴新这样在骆驼承包河段的渔民共有48户,年龄都在45岁以上,“年轻人觉得起早摸黑太累,打渔一年的收入在企业打工也能挣到。”

“捕鱼是个辛苦活,风吹日晒的不容易。”近日上午,记者来到骆驼街道渔业村,睡眼惺忪的村民马兴新告诉记者,他才睡了4个小时。

前一日23时,马兴新就出门前往承包的河段收取网笼,河段位于朝阳村至董家畈村,近2公里长。当日凌晨4时许,马兴新赶到骆驼菜场,把捕获的三斤多河虾和一些鲫鱼卖给鱼贩,当天他的收入有近200元。但马兴新表示并不是每天都有这么好的运气,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每年1200元左右的承包款、船只使用的柴油以及网笼损耗等费用,他一年收入为四五万元。

“自清代以来,众多上虞、绍兴籍淡水渔民来此从事内河捕捞作业,刚开始都是以船为家的疍民,后来慢慢在沿河两岸租房居住,最后买下了当地村民的房子。”曾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过渔业大队大队长的张云根介绍,1955年,当地成立淡水胜利渔业合作社,第二年升为高级渔业合作社,1958年冬更名渔业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供给制,直到1999年起实行生产经营承包制。如今,渔业村有淡水养殖面积2500亩,木船80只,渔民127户,由香山港、骆驼、芳港桥、半江周等4地组成捕捞作业。

58岁的马兴新至今已有40多年的捕鱼史,家里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二,现在除了他和老三还是名副其实的渔民外,其他三个兄弟不是因为年龄偏大歇业,就是转业去了企业打工。

“捕鱼这行,除了运气,最重要的就是勤快,‘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可不行。”马兴新坦言自己没有文化,加上年纪大了,还是安安心心做个渔民。但谈起近年来有不少外来无业人员经常“倒腾”他的网笼,有时还用电触鱼,甚至往河里投药的情况,他眼中透出些许无奈。

“比较自由,天晴下雨可以自己掌控出工的时间。”马兴新的妻子高阿姨娘家也是渔民,很理解丈夫的工作。现在,他们的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女儿在宁波工作,她也在骆驼街道的一家企业上班。

在渔业村,像马兴新这样承包河段的渔民共有48户,年龄都在45岁以上,“年轻人觉得起早摸黑太累,打渔一年的收入在企业打工也能挣到。”在一旁的渔政队员老徐说。

“我们村没有土地,集体收入少,村务开支就依靠出租两处厂房来维持。”渔业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江正在和班子成员商量全村65位老人的福利待遇问题,他坦言这个家并不好当。“渔业村是区里的独子,不能让他在我这里断了根。”张海江说。

记者杨晶  通讯员戴立峰

编辑:郑翔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