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三石村:五曲盘桓小洞天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0月20日 08:50   【 】 【打印
0

三石村:五曲盘桓小洞天

三石村:五曲盘桓小洞天

何氏宗祠

三石村:五曲盘桓小洞天

陈氏宗祠

三石村:五曲盘桓小洞天

八百年的古树

三石陈家曾出三个状元

三石村前有一条静静流淌的剡江,是九曲剡溪的第五曲。这是个宁静的村庄,偶尔有饱经风霜的老人佝偻着腰背经过,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一群鸭子在河里悠然自得地嬉水。

“南陌耕云脉脉,东风吹雨斜斜,流水满村春事,炊烟隔岸人家”。

这首《村景》,由南宋晚期词人、三石村文士陈著(1214年~1297年)所作。短短四句,勾勒出三石村在“剡溪五曲”山环水抱中的无限春意。

村民们自豪地介绍,三石村陈家曾经出过3个尚书,分别是北宋年间的户部尚书陈显、南宋嘉定年间的工部尚书陈德刚和明代洪武年间刑部尚书陈瑜。“三石陈家”由此成为一方名门。

文士陈著,南宋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考中进士后曾在饶州、白鹭洲、临安等地任官职,抑豪强、安百姓,离任时,民众夹道相送。据文保专家杨古城说,甬金高速上,有一条从三石通向嵊州的隧道“成功岭”,其实正确的写法应为“陈公岭”。这条通道就是当年陈著出资修建的。

据三石村三姓宗谱记载,最先迁入此地的是陈氏始祖陈棠,在南唐(937~956年)时,任职于浙东奉化,自陕西长安迁来。南唐亡后,留任吴越国奉化尉。村中现有陈氏500多人,陈氏宗祠在村之东南村口,名为“流庆堂”,最初由陈著创建。 

陈氏宗祠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跨入第一进门厅,展目而视,规整的布局透着几分庄严。厚重的青石基座,双步梁上富丽堂皇的彩绘,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正中间的门额上挂着一块木匾,上书金底黑字“剡上名宗”。仪门旁有两副对联:“赋诵明山乐地为诗客慕,光流赤水洞天如遇羽仙游”,“临流托宇古今九曲有群贤、家编青史世代传载续家风”。

祠堂内的戏台重建于清代晚期,顶部歇山翘角,戏台由四条木柱承重,三面围有花格木栏,最精巧的雕刻集中于戏台的上部,藻井为方口八角攒尖,八组平身小斗拱分六层,堆叠集结于中心的圆形铜镜。

额枋上的《三国志》人物场景尤为精彩,有“赵子龙”、“诸葛亮”等,还有一幅“西厢红娘传书”,将场上灵动之戏浓缩于于永恒的画中。

戏台的前后场用一块屏作“太师壁”,左右各挂一块门额,分别竖题“入雅”、“出风”两字,一块匾额,上书“思无邪”。可谓诗中有戏,戏中有诗。据村中老人介绍,数年前圆谱时,曾做戏七天,村内外数千人赶来看戏,热闹非凡。

陈氏祠堂附近有一片古朴的旧民居,青石板路,古意盎然。祠堂后紧依巍然耸翠的丹霞山,清代诗人陈沆在《剡源九曲图记》称其“丹山赤水洞天”。陈著也在《夜酌丹山》一诗中写道:“石径深深着梵宫,明月山林醒醉中,归途自有儿扶持,不用过溪劳运公。”

八百年古柏守护何氏后人

与陈家村隔路相望的就是何家。何家村在陈家村西南,村口有株八百年古柏,老态龙钟却枝干遒劲,经历八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世代守护着村民。

记者看到,村里有许多木结构的老房子,斑驳的墙上布满了青苔。村中小店的何老伯说,如今何家村只有百余户何姓,不少老房子已空无一人。

何氏宗祠建在村口的鱼山东麓,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陈家祠堂略有不同的是,何氏宗祠前进门厅两侧的扇面墙采用的是红石基座,并非常见的青石基座。

正对着祖堂,悬挂着“思本堂”的匾额。“思本”,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孝敬父母本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故祠堂以此教育子孙后代,父母恩情似海深,出门勿要忘本。

何祠戏台比不上陈祠的精致,台顶藻井为四方五叠拱复斗式,中心的藻井卷棚顶。台上出入门额为“玉振”、“金声”,仿佛能听到台上或婉转或高亢的奏乐声。

戏台在清代初年建成之后,民国时重修,近年又两次重修,戏台额枋上原来绘制的戏曲人物场景如今仍存残迹。

耕读传家的赵氏后裔

赵家村在何家村的西南,紧靠着“唐诗之路”剡溪。

五开间的祠堂朝西,仪门前明堂上立有屏风墙,长达20米,呈扇状展开,气势不凡。基座由青石砌成,素面的青砖堆砌成古老的墙体,正中堆塑着欢快跳跃的鲤鱼形象,表意丰富,立体感强,堪称精品。祠堂后面原就是五曲剡溪。

据《三石赵氏宗谱》所记,三石赵氏始祖,北宋末靖康之变(1127年)后,从帝室南迁,经杭城、绍兴华舍,分支于奉化东郊,后又分支于此,至今已有800多年了。如今村中尚居赵姓有300余人。

祠堂门开三道,仪门上有三副对联:

“左月山,右鱼山,部娄千秋绵德泽;前曲水,右赤水,源流万代共馨香。”

“燕翼贻孙谋,美轮美奂;鸿猷承祖德,肯构肯堂。”

“曰耕曰读,奕世蒸尝不替;作孝作悌,春秋俎豆常新。”

书法遒劲大方、落笔飞扬、墨蕴酣畅,为赵氏宗祠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笔墨出自民国癸酉(1933年)鄞县文士王一仁、边振南、裔孙赵章法之手。

从赵祠后墙出来,有一条通向三石农庄的沿溪车道。三石农庄所在的那块地,六年前还是近百亩荒无人烟的滩地,如今可容数百人用餐。

据村里老人介绍,每年重阳节,三石村老人可在农庄内免费聚餐,平常,村里务农的老人为农庄提供农副产品。剡溪的白米虾、亭下湖的胖头鱼、竹林里的“活杀笋”(即新鲜的竹笋)、桃林土鸡、毛芋艿头都是三石村的农家菜,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尝鲜。

苍华古朴的三石村,正以一种静谧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清新的自然风貌与底蕴深厚的文化。

【指路】在宁波汽车南站乘坐开往溪口的汽车。到达溪口车站后换乘开往新昌的汽车,在三石村下。村口立有三块标志性石头,地处溪口镇西8公里处。

【自驾】在甬金高速溪口西的班溪出口下高速,朝新昌方向驶2公里即到达三石村。

【简介】三石村,属溪口镇,离奉化市区20公里,靠36省道。奉化剡溪全长25.5公里,曲折逶迤,山川如画,元代时称“剡源九曲”,到了三石村这一段则称为“五曲三石”。因近溪“有三巨石重迭而上,高十余丈”,其形如“磊”字,故成为其历史地名。

今居村中的村民有陈、何、赵三大姓,各建宗祠和古戏台。三姓自然村已连成一片,仅一路相隔。村中有近500户人家,1200多人口。三石村傍山依水,村民以山林、农耕、手工加工为主业。近年,村中办有集休闲、旅游、餐饮于一体的三石农庄。

文化遗存

●丹霞洞

陈家村后有个丹霞洞,是宋代名胜“丹山赤水”,传为道家36洞天中的第9洞天。新旧奉化地方志均引用陈沆在《剡源九曲图记》中的记载:“三石村北数里有石室可坐数十人,上有‘丹霞’二字俨若朱书。内侧有石洞,洞深不可测。”至今,该“丹霞洞”古迹尚存,古人咏吟诗文也不少。

●三姓三祠堂

三石村由陈家、何家和赵家3个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古祠堂。祠堂内古建木构梁架及古戏台、古匾额、对联、彩绘、木雕、石刻、灰塑保存基本完好。古戏台外观都为歇山顶,设藻井,如今仍有演出。

●古树名木

至今陈家村北丹霞洞旁幸存800年古继槭树一棵。何家村口存800年古圆柏一棵,600年古樟数棵。

专家点评

文保专家杨古城认为,流经奉化溪口的剡溪十分古老,在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已有。剡溪发源自甬嵊之交剡界岭,向北的一条剡溪流经新昌、嵊州后汇入曹娥江,再入杭州湾。另一支称南剡溪,流经奉化跸驻村、三石村至溪口,称为剡溪,或称剡源。而从溪口至江口流入奉化江这条称剡江。

早在唐代,众多文人墨客入剡揽胜,留下许多名诗佳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唐诗之路。李白曾这样写道:“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古村落保护各有特色。如对村落中除法定文化遗产重点保护以外,对于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和古树、古道、宗谱、习俗等也加以保护、修缮,这样一来古村真正成为“根性文化”。

通讯员 杨古城 记 者 陈也喆/文

记 者 王 鹏/摄

编辑: 陈奉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