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消逝的慈城"白屋" 当时的建筑呈白色基调别具风格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0月27日 08:04   【 】 【打印
0

  慈城“白屋”资料图

  从东海入甬江,经姚江,进入慈江,再入东浦,在“白屋”埠头拾阶,约走三十多米的石板路,就到慈城黄山的“白屋”原址了。黄山距慈溪(慈城旧称)县城八里,烟火数百家,风俗朴厚宛然一秦时桃源也。(《黄山小志》)

  光绪十年(1884年)7月18日至8月1日,日本著名汉学家冈千仞应王惕斋的邀请拜访位于慈城黄山的王氏家族。王惕斋(1839年-1911年)宁波江北慈城黄山人,于明治初年赴日,旅日40年,结识了许多日本政府官员、文人,如冈千仞、大河内辉声、宫岛诚一郎、植村慎斋、曾根俊虎、石川鸿斋等,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商人,也是晚清时期一位民间外交家。冈千仞当时在“白屋”住了半个多月,并受到黄山王氏家族的盛情款待。冈千仞在《观光纪游》中这样描写“白屋”:“芦苇弥岸,时见村落,是为慈溪(注:今慈城)北郊。小沟左折,直致王君门前……举族欢迎,如亲兄弟。闺阁尤极美丽……”

  “白屋”顾名思义是白色的房屋。当时的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当地建造的房子,墙体都是青砖砌成的,所以,看上去是青色的,而白屋却将所有墙体内外都抹上了石灰,使建筑呈白色基调,这样不仅能加固墙体,且使建筑别具风格。

  说起“白屋”,不得不提到王严理(1756年—1824年),慈城黄山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大夫第”就是王严理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建成。王严理有五个儿子,子孙众多,后来有后代在“大夫第”东面50米左右的地方盖了一个大宅院———“白屋”。据说“白屋”之名源于《醒世恒言》里的“繇来白屋出公卿,到底穷通未可凭。凡事但存天理在,安心才有福来临”之句。

  “白屋“设计与众不同,构思独特。它不是一般的几楼几底前后几进的民居,而是分内外两个长方形设计。外圈,东西长约120多米,南北宽约80多米,由普通围墙组成,是“白屋”的外廓,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平房;内圈为正房,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50米,东西两侧为厢房,中间一排五间,为座北朝南的两层楼房,是正房,内圈房屋结构呈H形,周围用高而厚的墙围起来,以防外面起火危及里面正房。内、外圈之间,它们既互相独立又相互沟通,走廊、过道、弄堂,天井等,形成十分宽敞的活动空间,小孩们不到外面,就可以在里面尽情地玩耍。南北两端,在围墙之间,各有一个大园子。园子内有水稻田、旱地,平时由长工种植水稻、蔬菜、瓜果,供主人食用,主人也可以不时地参加一些农耕劳动,享受休闲生活。宅院里还设有多处花坛,供主人种植花木,用以观赏,宅院各处还种有梅花、桂花、桃树、香椿等树木,使宅院内生机盎然,充满情致。

  值得一提的是,“白屋”南边墙体,由东西两堵高十米左右的五马头墙和中间的三个大门组成,门楼砖雕精美,五马头墙上面一层高耸,下面几层左右挑出,显得十分雄伟,很远就可以看到。解放初期,国家需要建造一个粮库,“白屋”因水陆交通方便,面积又大,于是被拆,独特优美的人文建筑“白屋”从此消逝。

□王建勇

编辑: 郭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