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帮朋友,拿出几把大小越胡,热热闹闹唱越剧。北仑区新碶街道百合社区王国光的家中,挂了10余把大小不一的越胡,很多人以为是他掏钱买的。事实上,王国光不仅会拉琴,还会做琴。2008年,他突发奇想动手做了第一把越琴,之后又陆续做了10余把。
王国光今年65岁,年轻的时候在生产大队参与过文艺宣传,与妻子王菊芬也是因此结缘。早年学过木匠,后来的几十年都在跑运输。到了60岁以后,社区里文艺氛围特别浓,夫妻俩重拾爱好,和一群老伙伴又开始拉琴唱戏。
“买过一两把琴,其他都是自己做的。”王国光说,琴用久了就会磨损,坏了还得找人修。当时就寻思,要不自己也做做看,反正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这样,王国光动手做起琴来。
虽说做过木匠,可做乐器的活儿并不简单,第一把算是“复制”的。王国光量好了样琴的尺寸后,找来各种制琴所需的材料。家里装修时留下一些废旧木料,他就用来做琴筒、琴杆,又到市场上买了琴皮琴弦,甚至学着上网找材料,还让媳妇从网上给他买了雕花的琴头来搭配。
“第一把琴做了一个星期。”王国光说,琴筒不好做,六棱形的筒子需要无缝拼接,否则用不了多久琴体就会出现裂缝,影响琴的音色。而蒙琴皮的时候,皮又不能绷得太紧,不然没拉几曲就该破了。用胶之后,还得反复晾干。就这样反复调试和研究,他在“复制”第一把越胡的基础上,又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些调整,制作出具有不同音色的越胡。完成之后,又根据经验细细调音,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做顺手之后,他又开始“批量生产”,就像汽车流水线似的,一批做四五个琴筒,然后同步往下做。
王国光拿起一把越胡作讲解。“琴筒小的,就像小孩的声音,尖脆;琴筒大的,就像成人的声音,平稳。筒越大,声音越低沉。”王国光说,做了这些音色不同的越胡,就可以应用到不同主题的曲子里,还可以组合成越胡组,一起演奏。比如一些悲凉的曲调,就必须要用大胡琴,否则根本无法体现曲子的意境。
今年初,百合社区成立了民乐队,王国光担任了副队长,老王夫妻对文艺方面的投入就更多了。有时候老朋友们来家里串门,王国光就喜欢拿出自己的宝贝越胡,和大伙儿一道吹拉弹唱一番。
“自制的胡琴毕竟粗糙,有时就送老朋友们随便玩玩。”王国光说,会拉琴的人不少,但同时又会做的就稍微稀奇一点。自己做的越胡肯定没有买来的好,但是作为一种爱好,动手琢磨的过程很快乐。再说成本不高,送人时双方也都觉得轻松又开心。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陈红 於邵一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