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宁海县榧坑村农村工作指导员杨伟超:榧坑村的贴心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1月06日 10:46   【 】 【打印
0

  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杨指导员是个坐不住的人,有空就会往村里跑,到田间与村民聊聊家常,了解村民的实际需要和急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今年8月份,村里有部分笋干没有及时销售,但已过最好的销售季节,杨伟超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买家,最后一次性为村里销售笋干2500余斤,共计价值6.6万元,避免了农产品因积压造成的损失。

  在日常工作中,杨指导员积极推介榧坑村的优美自然环境和优质农产品,乐意当起义务宣传员。引介城里人来村里旅游,增加村里的人气,游客离开时买走满车的农副产品,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附近农家乐的收入,提高了村民搞乡村游的信心。

  从镇到村有25公里的崎岖山路,来回一趟要1个半小时。对一路上的236道弯,杨伟超早已熟记于心。盘山公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遇到天气恶劣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泥石流或落石。有一次在村里联系完工作已经是下午4点多,准备回镇里整理材料,但车开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雨后山路顿时起雾,能见度不足10米,他只好把车速降到最低。危险随时潜伏在周遭。山上不断有落石滚落在前方。这真是进退两难!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冒着危险加快速度离开危险地段。这样的危险时刻经常在这条路上出现,但他早已惯了这样的危险。

  杨伟超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市派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时时处处都以大局为重。今年7月份,正值台风,上级通知要抗台,这时杨伟超的妻子高烧不退,经检查得了肺炎需住院医治。为了第一时间能赶到村里抗台,他二话没说,委托朋友照料,火速赶往挂职地——号称“宁海小西藏”的榧坑村,投入到抗台第一线,一直坚持到台风过境,了解到村里没受此次台风影响后才返回到镇海中医院看望趟在病床的妻子。

  随着科技富农意识的增强,村民对获取知识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但榧坑村地处大山深处,图书馆这一城市标配设施在这里成为了奢望。了解情况后,杨伟超积极联系上级部门,最后,九三学社宁波市委王梅珍副主委了解情况后,决定帮助榧坑村建立“乡村图书室”。图书室里的图书根据村里的实际需要进行配置,有文化生活、保健、法律和科技类图书近千册,尤其根据村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购买了毛竹深加工、香榧种植等与村里产业相一致的科技类书籍。现图书室已经设立并对村民开放,不仅方便村民获取知识,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深受欢迎。

  为榧坑“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鼓与呼

  解决了困难群众实质性问题和丰富村民文化需求建立图书室,实事做了一大堆,理该歇歇啦!可杨指导员仍然闲不住,目标又瞄准了美丽乡村建设这篇文章上。经过半年多的驻村蹲点,在摸清村情民意后,他又与联系村领导、村干部一起多次召集村三委会干部座谈,围绕“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旅游推广鞍前马后。

  黄坛镇榧坑村地处宁海双峰山区,山多地少,无工业基础,又是白溪水库水源保护地,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片乡土的经济发展。但榧坑村自身环境优美,无工业带来的是无污染,有山、有水,尤其是大松溪穿村而过,村里的“万年桥、千年榧树、千年红豆杉、千年古寺”的存在使得这块土地更加的具有历史文化沉淀。每年的夏令时季,都有成千上万的驴友和慕名而来的游客来到村里,或者是穿村而过。

  经过多方了解和调研,该村发展乡村休闲游的条件基本具备。杨伟超开始思考如何发展乡村游,拓宽村民致富的渠道。经过调查发现榧坑村有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思路已经有若干年,但一直没有启动,虽然每年有上万驴友和游客进出山村,但因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没跟上,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询问部分村民后,杨伟超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因村里经济落后,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经商打工赚现钱,留守大山的村民很多是老弱病残,很难靠他们自己自发发展这一项目。针对这些问题,他和镇分管旅游的副镇长及村主要领导一起谋划如何发展乡村休闲游,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建设农家乐,在杨指导员努力下,目前一家农家乐正在筹建中。另一方面着手村里的乡村旅游素材整理和挖掘:整理村里流传的民间故事;整理万年桥、千年榧树群和千年古寺等的历史素材;借助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优势,组织专家绘制乡村旅游手绘地图;根据榧坑村的现状,撰写调研论文,供上级部门参考,并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建议。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一副美丽乡村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有人认为,下派挂职的干部只是为了“镀金”,数时间过日子,杨伟超指导员经常与同事们说,下派到榧坑村挂职,是磨炼自己意志、施展才华、服务地方的一次好机会,他一定要好好利用这段难忘的时光,为榧坑村的建设尽上一份心力。他在驻村日记中写道:“我也是来自农村,面对憨厚、热情、勤劳的山区农民兄弟,就想起了我的老父亲,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们办实事,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争取多点资金,为贫困山区的建设、为他们的美丽乡村梦奉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通讯员章亚丽)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