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看他们创新教案 在课堂挥洒魔力

记宁波普高深化新课改部分榜样教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1月09日 09:32   【 】 【打印
0

■普高深化新课改系列报道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必须坚持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调整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秘笈。本期普高深化新课改系列报道,我们把目光对准他们和他们精心打造的课堂。

———记宁波普高深化新课改部分榜样教师

吴巧红:主导宁外地理课堂“变形记”

“好,下面由请吴老师点评下刚才我们小组的复习提纲……”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班队课搞活动呢,老师坐在了下面,在讲台上分析试题的变成了同学们。原来,这是宁外高一年级的地理课堂。主导课堂“变形记”的,正是宁波外国语学校文综教研组组长吴巧红。

“2012年新一轮的课改中,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旨在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此我们在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期间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复习方式:课前学生命题———课堂议题、考题、问题(分组竞赛形式)———师生互换角色提问———知识框架总结。”吴巧红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对复习的这部分知识充分了解,然后搜集好的题目,甚至尝试原创相关题目。通过自己的用心参与,相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在一起讨论、分析题目时获得的更多,而且印象更加深刻,课堂上经常欢声笑语一片。”吴巧红告诉笔者。

在宁外高二文科的课堂上,笔者看到了这样的场景:讲台前,宁外的同学正在声情并茂、手舞足蹈、面露喜色地给全班讲着自己在外旅游时的所见所闻。

在高二《旅游地理》教学中,吴巧红利用每堂课的前5分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一次“教师”,带领同学们去游览自己所去的一些风景名胜,介绍欣赏方法,旅游感受及旅游过程中应注意事项等。

“我发现班上很多同学在假期里都会跟随家人外出旅游,与其在课后三五成群聊得火热,何不在课堂上向所有同学讲述自己在旅游时的见闻呢?”吴巧红道出了课堂转变的初衷。

在《环境保护》教学中,她让学生分组合作,然后以教师的身份进行全程授课的教学方式;课前教师给小组成员先讲解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几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所要收集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制作成PPT进行上课。吴老师还把前几届学生做的PPT拿给学生做参考,取长补短。

在这一环节实施过程中,学生的PPT在正式授课前都由教师进行审核,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学生讲完后当堂进行评分和提问。

“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觉得很新鲜,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不仅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对我们教师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不仅要有很强的掌控力,同时对我们的专业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吴巧红带领他的文综教研组,在课改的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探索。

“教育过程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所以在课改的背景下,在宁外的沃土上,我们将不断洒下创新的种子,做更多有益的尝试。”吴巧红在总结她的课改经验时说道。

———记宁波普高深化新课改部分榜样教师

钱海林: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服务和调控

2002年,大学毕业后的钱海林被分配到了余姚中学。4年后,浙江省正式实施了第一轮的课程改革,他恰好赶上。从班主任和教学的角度去尝试实施新课程的理念,至今已经整整过去7年。通过对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思考,他坦言自己也收获不少。 

“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学生当成什么都不知道在教。心理学上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苹果’,其实就是基于学生已知的平台,再构建适当的期望。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会换位思考,对某个问题,学生会怎么思考,让教学从最初就还给学生主体地位。”钱海林说。

在教学中,钱海林努力尝试把问题交给学生,通过加强学生的自我预习,精心设计导学案等方式。在课堂上努力设计学生问题的思考点,问题的产生点,尽可能通过新的情境和引导来实现学生的问题意识,他相信,问题不是让学生回答的,而是让学生思考的。

新学期开学,钱海林设计了一堂新课,结合今年暑假的高温和太阳辐射等相关知识点,抛出“这个夏天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面对如此的境地,人类该何去何从?”两个话题,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

没有传统的标题和文字,也没有深奥难懂的地理知识灌输,这种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钱海林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创新,让学生觉得“原来课堂可以这样”,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学习兴趣。

今年,钱海林带了一个高一文科班和两个高一理科班,并兼任学校学生处副主任,繁杂的学生处工作让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认为这不算什么,最忙时,他负责过7个班级的地理学课程,一个星期要上26节课。即便如此,这10多年间,他一直在探索教学新模式。他认为,教学理应推陈出新,要让学生学得快乐,更多地感受到地理的用处,就要适时尝试不同情境下的新方式,而不是维持一种固有模式。

在钱海林的课堂上,学生能感受到思考的活力和平等的意识。为了尽最大能力开发学生的兴趣意识,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他尽力去开发开设了一批新的选修课程,至今主要开设了《地理与人生理想》、《旅游地理》、《中华武功的地理分析》等选修课程,其中有一堂课还作为宁波市的选修公开课获得了许多老师的好评。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创设探究型的课堂教学,还和学生一起研究课外的地理,比如《余姚市南雷路绿波带实施的调查研究》《校园走廊防滑的研究与思考》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较为专业的素养,且获得了市级、省级多项荣誉。

钱海林认为,新课改以来,许多老师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服务和调控,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教学。

———记宁波普高深化新课改部分榜样教师

张全民:一门选修课程影响政府决策

2012学年第一学期末,令鄞州高级中学的师生为之鼓舞的是,学校一教师作为区人大代表在鄞州区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保护鄞州区历史建筑、古典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被列为了区人大重点建议。

接着,区政府着手拟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办法》,在征询意见后,发布了文件《关于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创建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不到半年的时间,政府就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一个区域开始有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的发展之问,进而放弃原先的“拆迁式短期发展模式”转而选择“整合式、融入式长期发展模式”,以延续古老的文脉传承珍贵的精神财产。

而这样一份改变政府决策的提案绝非突如其来的妙想,它的孕育和成形最初的启迪来源于一门课程———学校张全民老师开设的选修课“从建筑走向文学人生”。

张老师是一位具有文化悲悯情怀的人,他深深痛心于城市盲目扩张之下经典历史建筑的不断被拆除、古典村落的不断被连根拔起、“鄞”字独特乡土文化内涵的不断被消解;而一个割裂了传统、丢失了文化的城市即使再繁荣也不可能拥有文化意义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法成为自己真正的家园。

“我们的学生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大拆大建的背景下,十年后二十年后他们面对随时随地都可以复制的城市恐怕将无半分牵挂,更不用说回馈乡里了———他们早已沦为了城市的孤儿,该拿什么去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张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正是源于这样的忧虑,张老师将自己近几年的思考整理成笔记,开发出了选修课程教材《建筑·文学·人生》,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通过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对历史建筑和古典村落的寻访打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而呼吁学生勇于做民间的思想者,有自己的立场和学识,担起自己的责任。

于是,张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谈论建筑,谈论文学,也一起出去寻访。他们走访了与鄞州高级中学相距仅1000米的“严氏义庄建筑群”,见到了《鄞县通志》中记载的发起建造灵桥、筹建中山公园、设立药局、聘请医生为市民免费诊疗回报故乡的严康懋先生的宗祠、故居、义庄和如今只留下一块匾额的康懋学校;寻访了“中国进士第一村”茅山走马塘、姜山陈鉴桥村民国建筑;寻访了江北慈城……学生们触动极大,将所思所想演绎成一篇篇文章,最终汇成了作品集《建筑韵事》。张老师的课程“从建筑走向文学人生”也因为对课改的贡献被评为宁波市精品课程。

一门课程,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这是课程的魅力,课改的魅力!周浩 田荣华 袁丹 刘浩文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