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炉的“永生2号”电动汽车 王永生供图
在余姚低塘街道,有一对以“造车”技艺闻名的王氏父子。这几天,由儿子王永生主创,父亲老王帮忙,历时一个多月,花费8000元制造的第二辆电动汽车新鲜出炉了。昨天,记者看到王永生开着自制车在自家院子里转悠,街坊邻居纷纷赶来看热闹。
自制的第一辆汽车被交警扣了
这对父子来自湖北,目前在余姚开了个机械、模具制造的小工厂,日子平平淡淡地过着,也挺幸福。不过,从去年开始,父子俩又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制造汽车。
“前年的一天,我看到邻居开着崭新的电动四轮车从门前经过,很是羡慕。上前问价格,竟然要3万多元。当时我就想,家里反正有机床、电焊机等设备,还不如自己造呢。而且我爸动手能力、制造技术也很强。”王永生有了主意后,就和父亲一起干上了:先上网查阅了大量与造车有关的资料,参考了其他地方自制汽车的经验,脑子里模拟了车子运行的过程,画出设计图后,初步准备就算完成了。
造车所需的工具、设备,王永生家里都已齐备,造车需要的钢材、弹簧、电机、电瓶、大灯、喇叭等,他也都从周边的市场买好,于是,造车行动正式开始了。
做底盘,焊车架,改设计,装减震,安零件……去年8月到9月,父子俩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花在了造车上。其间,两人争论数次,反复修改,并作出一次大改动:原先设计的是四座,考虑到车子的安全性,就把车子改为了两座。
折腾了一个多月,花费6000多元,一辆美式越野车外形的电动汽车终于完工了:单排两座椅,迷彩色,重约200千克,最高时速30到40公里,充足电最多能跑100公里。
这辆名为“永生1号”的自制电动汽车当时在镇上也引起了轰动,前来参观的人相当多。可父子俩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因厂里的员工把车子开上了公路,被交警扣下了:非法改装的车子上路存在安全隐患,且没有号牌。
新造的电动汽车在院子里开
第一辆自制汽车的遭遇,让王永生消沉了很久,父亲老王也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不再提造车的事。
不过,造车时的那种挑战和兴奋,已深深印在王永生脑海中。今年9月25日,酝酿了一年的“永生2号”开工了。这次,是王永生主创,老王在旁搭把手。
“也是为了弥补第一辆车的遗憾。”王永生总结了一下,“永生1号”有两个不足。第一,不够霸气,在制作中考虑到重量对于动力的影响,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整辆车设计得过于“迷你”,只有越野车的外形,缺少越野车的气质和性能;第二,车子的避震设计不够巧妙,一旦遇上颠簸,就不够舒适。
“今年,我做了很多功课,还专门买了一辆废旧皮卡拆开了解构造,这下,造出来的车子会更结实,更好看。”王永生说,他也吸取了去年的教训,造好车后就只在自己家院子里兜风。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永生2号”基本完成了:纯电力驱动,仿皮卡车的外形,磨圆了棱角,鲜艳的迷彩色,单排两座,车后挂着备胎。
王永生说,“2号”比“1号”大了一圈,外观也更精致,配置也进行了相应的升级。无论是底盘还是操控性能,都比之前的更完备,还增加了避震装置。
也许在外行人眼里,“永生2号”已经相当棒了,王永生却认为,这辆车造得太急,技术创新很少,也不够细致。这两天,他还在不断试验、不断改进,“我现在想多记录些数据,多看些资料,多在网上与汽车发烧友讨论,为明年的‘永生3号’打基础。”
王永生说,起初造车,他全凭一股傻气在折腾。而现在,当他看到年幼的儿子坐在车上欢呼雀跃的神情,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满足。
□记者 王思勤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