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头散发艺术光芒
近日,笔者走进它山艺术博物馆。1至3号厅为佛教石雕艺术陈列馆,分别为“佛陀之光”、“它山瑞相”、“天海佛国”。第1厅为导读厅,讲述佛教石雕艺术产生的背景、进程和造像规制等;第2和第3厅为精品厅,展出了南北朝时期以来,唐、宋、明、清的佛教石雕代表作品,以系统的藏品展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陈列运用“图像学”、“风格学”解读方法,辅之以声光电和影片滚动播放等手段,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姿态的艺术造像完美展现给观众。
专家指出,中国佛教雕刻崇高庄严,淳厚质朴,浪漫飘逸,积淀着中华民族坚定沉郁、勤劳坚韧、豁达平和的精神,凝聚着历代匠师的聪明智慧和虔诚敬重之心,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
展出的南北朝至明清各个时期佛教造像和宋代墓室石刻雕板各400余件。佛像雕件以形式分有造像板、造像碑和单体雕像;以技法分有浮雕、圆雕和平板阴线刻雕;以题材分有佛陀、菩萨、罗汉、弟子、力士、供养人等。宋代墓室雕板主要是高浮雕形式的武士、文吏、男女侍俑、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动物(狮、鹿、兔)和花草(牡丹、莲花、菊花)等。
专家认为,这些雕件文化积淀深厚,雕刻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馆藏的北齐思维菩萨像最为珍贵,有中国的“思想者”之称。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大体上分前中后三期。中期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前,佛陀面相丰圆,鼻梁高隆直通额际,眉长眼鼓,肩宽胸平,形态清秀,衣纹密集,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史称“曹衣出水”。后期受到南朝以戴逵为代表的“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一种面容清癯、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的新形象。
唐代佛像的特点是“丰肌体腴”。雕刻技术圆熟洗练,在技法上摆脱了以线造型的传统,一扫此前拘谨刻板之风,显示出雄健奔放、饱满瑰丽的时代精神。
宋以后佛教融入世俗,造像“神”性渐失,“人情”渐浓,出现了神人合一的平民化倾向。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强调善恶,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在审美意趣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
它山艺术博物馆还收藏有1000多枚篆刻印章。近日,由西泠印社、市文联、天海集团主办的“中国金石名家精品展”共展出110方篆刻作品,包括丁敬、黄易、隐豫钟等“西泠八家”,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等“晚清六家”,民国赵古泥、赵叔孺、齐白石、马衡、沙孟海等名家精品。同时,还展出80余幅来自西泠印社等收藏的书画作品。
11月15日,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博物馆的咖啡厅里,当年与胡大林、董小明一起席地而坐讨论艺术的邵建阳深有感触地说:倾一生心血,创办全国一流水准的综合艺术博物馆,这件事功德无量。这一“作品”是公共艺术空间,不是个人的,将会留下来,并流传下去。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