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合成材料研发中心主任孙向东教授主持实施研发的浙江恒河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7万吨/年碳五碳九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信部联合组织实施的“2013年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核准国家专项补助经费3500万元。实现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项目相互转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是宁职院近年来坚持以创新驱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
一项技术转化产值超30亿
研发并转化化工新型技术产生的巨大效益产值对于孙向东教授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
2005年,宁波甬华树脂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从事房地产的恒河公司想要对其进行收购,但也对今后是否能够盈利表示担忧。于是,恒河公司负责人找到了孙教授进行咨询,在得到孙教授有信心扭亏为盈的答复后,恒河公司开始接手甬华树脂。
在孙教授的技术支持下,甬华树脂企业不断进行着装置设备和先进工艺与技术改造,新产品的研发,次年企业就实现了扭亏为盈。2007年,孙教授对甬华树脂年产八千吨C5石油树脂装置扩建工程的技术改造,为企业年新增产值3500万,并又接连收购了两家化工企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到了2009年,公司又与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对接,并成立浙江恒河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树脂生产企业,与宁职院化工研究所联合成立研发中心,成为第一批宁波市市级企业工程中心。双方共同申请发明专利13项,其中“C5/C9共聚酯树脂加氢前脱氟工艺技术”转化成的项目产值累计销售额已超30亿。
企业有难题,技术攻关队来帮忙
“如果这个问题能克服,就能为我们产品争取到非常广阔的市场。”在北仑春晓的一家专门生产座椅的企业车间里,企业负责人向前来“传经送宝”的市总工会“技师攻关队”成员宁职院何方明寻找解决伸缩活动看台发生跑偏的技术难题的方法。
何方明仔细查看产品模型后,给出了初步解决方案,“用激光束或者红光束做个标杆,伸缩时有个参照,一旦出现跑偏,通过传感器来纠偏。而对于此前多台电机在同时操作时出现不同步情况,可以通过独立驱动来克服。”
除此之外,何方明还给出了几点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方面的建议,他说:“产品名称尽量不要这么直白,多用非标件增加同行模仿难度,从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企业技术部负责人听了这番建议,觉得挺有道理,连连点头。
技术攻关队进企业帮忙,这源于2012年3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宁波市首个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成为蕴藏丰富的技术和教育双重资源的专业团队。2013年6月,包括何方明在内的宁职院三支教师攻关队入选宁波市百个技师攻关队,积极开展“你有难我来解,你有关我来攻”服务活动。10月,受台风影响余姚市的企业设备受淹,宁职院12位电气电子专业技术攻关队响应号召,投身救援,无偿帮助企业检查维修生产设备。
爬缆索机器人解决大桥检测难题
在长三角地区,斜拉索大桥众多,在我市,也横亘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跨海大桥,成为我市对外联系的交通命脉。可以说,大桥的安全就是经济的安全。但安全检测技术的缺陷不能有效地保证大桥安全。
然而,在宁职院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亮相的一台高40厘米、重20公斤的爬缆索机器人将破解这个难题,未来它将代替人爬上大桥进行缆索检测工作。
“机器人能在桥缆上垂直90度攀爬而不会下坠,其顶部和底部设置的4个摄像头可摄录缆索表面情况,摄得的画面通过无线发射器传送到地面监测室。”设计者之一的范进桢介绍,该机器人由宁职院独立设计制造,将主要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缆索检测工作。该机器人适用性较强,可以适应直径80毫米至160毫米的缆索检测需要,还可利用自适应调节装置避免高空抱缆卡死和下坠的危险。如果机器人在工作中主电池电量不足,备用电源可遥控启动,避免“罢工”。
爬缆索机器人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市面上同类产品的空白,每年可为公路部门节约检测成本200余万元。 薛丛川 戚音 刘沪波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