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图片新闻 正文

百年老店大生堂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2月01日 07:55   【 】 【打印
0

百年老店大生堂

□方名列

大生堂药店历史悠久。据《镇海县志》记载,大生堂药店位于镇海县城的半街,创建于光绪元年(1875),从业人员30余名,自行选料加工丸、散、膏、丹、胶、药酒300余种。

大生堂当时的经营模式是,老板聘请阿大,阿大,宁波话的意思就是商店经理,负责人事、采购、销售等店内外一切事务。大生堂的阿大,来自于三北的鸣鹤场,鸣鹤场有不少人在全国各地药店做事,其中也有做到阿大位置,包括在著名的北京同仁堂、上海的雷允上、杭州的胡庆余堂等,大生堂员工中,自然不乏鸣鹤场人。

大生堂内有老中医坐堂,望闻问切,开好方子,即可撮药。阿大,又被称为阿大先生。先生,宁波话就是医生。阿大会简单搭脉、开方。冬季,有人进药店会说:阿大先生,给我开服补药补一补。当时,大生堂在镇海一带颇有名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据《镇海县志》记载,1940年大生堂遭日机轰炸,毁仓库10间,至抗战胜利,财产损失近半。解放前夕,从业人员10余名。

1956年,大生堂公私合营,当时的阿大仍然作为药店的负责人,管理药店。

当时大生堂高高的门面上有“大生堂”三个凸起的大字,两扇用铁皮包着的厚重大门,开门打烊时“嗯嗯”作响,左门上端有一约20厘米见方的小门,那是方便之门,如在药店下班时间,遇到头痛发热,跌打损伤什么的,你就可以去敲大生堂的门,店里有人值班,会打开小门,给你配点应急的药。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半夜三更,员工照样诚心为你服务。

大生堂是传统的前店后场格局,走进大门,有条五六米长的走廊,走廊左边有月洞门,古朴典雅,过月洞门入里就是员工们加工、晾晒中药材及代客煎药、休息办公的地方。靠墙边还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常年不涸,夏日干旱缺水,附近居民可去打水,以解一时之急。

走廊的前头有几扇长长的门,门里就是宽敞的店堂,店堂的左边是买简单西药的柜台,中间左侧为木栅栏收款台,右边为中药柜台,中间与右边的后面,分别有一排木橱,橱中有许多抽屉,里面放有中药材,抽屉的外面写着药材名,木橱的顶端放有一排青瓷罐与锡罐,靠门处有一把长椅。医生开出药方,一般为三至五帖,员工把药方及包药纸放在柜台上,用镇尺压住,按方撮药,拉开抽屉,十几味中药,用戥子一一称好,柜台上方的天花板上,有滑轮纸绳卷,一拉,一扎,动作利索,就把中药包好,药包上面还留有个拎襻,方便携拿。儿时觉得撮药员工很是不凡,那么多的中药,都能正确无误地马上找到,令人佩服。

大生堂有代煎中药业务,煎好的药,分别倒入小热水瓶中,小热水瓶分红蓝两色,红色的放头煎,蓝色的放二煎,容量刚好一碗,送中药的员工骑着带两个帆布袋的自行车,铃声响处,走街串巷上午即送药入户,便于上下午各服一煎,小热水瓶的瓶身上套有一根橡皮筋,橡皮筋下有张纸,分别写有送达的地址,此是第几帖药,如送到最后一帖药时,还会附上药方,你认为服的中药有疗效,凭着这老药方,可再撮几帖服用。

当时医院里没有中药房,中医开好的方子,必须到药店才能撮,所以大生堂生意兴隆。大生堂的药材主要采自于宁波各药行。大生堂也对外收购,儿时,过年杀鸡时的鸡内金、平时吃下的橘子皮、从树上抓来的知了壳等,均卖给大生堂,换些零食吃。

改革开放,各家医院相继开设中药房,门诊、开方、撮药、煎药、送药一条龙服务。许多中成药也由专业厂家生产,大生堂生意日渐式微,于是,调整经营结构,重心向西药倾斜。

2005年,因城区建设之需,大生堂所在地块整体拆迁改造,大生堂搬至现在的镇海鼓楼西路。虽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店堂内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牌匾,与大门上“大生堂·光绪元年创立”乌底金字的牌匾相互呼应,演绎着大生堂百年老店的历史。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