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15%?馅饼还是陷阱?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2月11日 08:24   【 】 【打印
0

超市门口、小区报箱内包括路边停车时大家经常会收到理财传单,产品的发行代理机构以投资咨询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等第三方理财机构为主,里面多宣传一些高收益率的理财投资产品,有些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甚至高达15%。

近日,有不少心存疑虑的读者来电,表示自己对这类理财小广告上的产品“既爱又怕”,既被产品的高收益所吸引,又对这类理财产品隐藏的风险感到担忧。昨天,记者拿着读者提供的理财小广告走访了部分金融机构,理财专家对这类产品进行了详细地剖析。

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15%?

市民刘女士向记者反映,最近她在报箱里看到了一张理财传单,心里犯起了嘀咕。“你看,这小广告里面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能达到15%,这不是比我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高得多嘛,算算一年能多出一万多元呢。”刘女士向记者展示了这份理财小广告。

记者发现宣传单页上,赫然列着六款产品,其中第一只产品的年收益率被醒目地加粗标注为15%,其余产品的收益率也都在10%以上。

记者特别留意了产品具体的投资方向,传单页面上简单描述为投向信托、P2P贷款项目,并注明投资项目有抵押,除此之外未见任何形式的风险提示。

对此,刘女士也有着自己的担心,“看看产品收益是挺诱人的,但这上面写的机构平时从来没听说过,不像银行和基金公司自己多少还了解一些,也不知道里面风险大不大。”

记者发现,这些产品的发行代理机构并不是商业银行,而是某财富管理公司,和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不同,其属于第三方理财机构,是独立的中介理财机构。

随后记者尝试拨打了宣传单页上所留的联系电话,试图询问相关产品细节,但始终无人接听。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抢滩市场

一家国有银行个人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第三方理财产品传单泛滥的背后,首先是理财市场利益再分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百姓的钱包越发地厚实起来,手中的闲钱迫切需要合适的投资渠道进行对接。

该负责人分析道,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适合大众的投资方式和产品种类仍然偏少,尤其在股市、房市、黄金等传统投资品种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市民真正的投资选择并不多。第三方理财机构正是看中了快速发展中的理财消费市场,才肯这般花费力气为产品“赚取吆喝”。

但要注意的是,当前第三方理财服务机构数目众多,鱼目混珠现象在所难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打着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运作的财富管理公司有近万家,但其中究竟有多少家机构真正拥有相匹配的投资管理及风险防范实力,值得怀疑。

另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部分投资者过于看重理财产品到期收益,对此,一些规模较小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为了生存开始热衷于推销高收益产品,其理财传单上产品的收益率几乎是市场上同期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2~3倍甚至更高,但这对追求稳健固定收益的投资者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

■业内人士提醒

投资高收益产品

应从这些方面防范

这类理财传单上推介的所谓高收益产品存在哪些风险,普通投资者应该从哪几方面加以辨别?对此,记者请教了几位业内人士。

兴业银行宁波分行理财经理钱钺表示,根据权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第三方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普遍较高,大多可归属于高风险产品,适合投资经验相对丰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因此,投资者在认购前应充分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确保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相匹配。

而广发银行宁波分行理财经理王燕则强调:“从目前情况看,这类高收益的第三方理财产品多用于企业贷款,以急需融资且难以从银行渠道贷到款的小型企业居多。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抵押物是否足值、担保企业是否可靠等保障性条件仍存在一定变数。一旦销售人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么事后投资者将很难再找到当时的经办人员。”她指出,如投资者确定要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类产品,一定要选择正规专业的投资渠道,以平衡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安娜理财服务中心主任陈安娜认为,投资者应正视这类产品的潜在风险,一般可以通过查看发行代理机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产品是否经过审批,目标资产是否相对安全和理财产品发行、产品认购流程是否合法合规等方面来辨识产品风险。“目前常见的第三方理财产品传单宣传高收益较多,对风险揭示、项目信息等内容却较少提及,投资者们对此一定要多长个心眼。”陈安娜说。

记者 王婧 通讯员 赵俊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