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塘边上还有一座长春观,后来一个名叫高宪敏的教育家在长春门边上办了一座“长春书院”,又有资料显示,长春观后来变成了长春庵,但是对现在的很多宁波人来说,与之相关的记忆大概也只有那一条树荫密布的长春路了。
2011年4月18日,宁波首次发现长春塘的塘体,目前已发掘出长约17米,宽约11米,含木桩宽约15米的塘体部分,不仅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也确定了明代南塘河东岸的岸基。
南郊路 三八两市来走走
“你要是不听话,就把你带到三市去卖掉。”很多宁波小囡都被这样威胁过。
南门外的街市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外市场。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的史料记载,说这里的“甬水桥里”逢农历初三、十三、廿三有市集,称为“长春门外南郭市”,俗称“三市”。南门集市的闹热程度丝毫不输如今的东门口,“南门三市”的叫法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如今南塘老街上还有一家餐厅,老板从小在三市附近的居民区长大,就以某个月的市集举办日给包厢命名,可见昔日的南门集市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之深远。
宁波有句老话———“三八两市来走走,省得挈包头”。说的是乡下的农民到城里的市集卖了货物换了现钱,就要去城里的亲戚家走动。八市在西门,以蔬菜行为主,很早就消失了。民国《鄞县通志》里说,当时的南门三市胜过西门八市,城里人家办红白喜事,都到南门来买鸡鸭鹅和各种河海鲜。
全长不过1560米的南郊路,是整个南门集市的中心地带。南货店、杂货铺、酱园、酒肆等这些是平日里常年开的店铺,还有剃头、铜匠、弹棉花、打铁、刻图章等小店也是即来即有,叫“坐贾”。一到市集日,近至西乡,远至余姚,小贩们挑着担子从四面八方赶来,叫“行商”。那时的南郊路,充满着南腔北调的商贩和前呼后拥的赶集人,热闹堪比《清明上河图》。
在南郊路的中段有一家“官记酱园”,四个大字还在墙面上若隐若现,店名“同茂记”看上去反而有点小气。
以前有不少乡民趁着赶集顺道来这买酱油回去。同茂记常年有一个懒散的老伙计在店堂看铺子,酱油坛子在柜台后面,摆成一排,用荷花埕头泥盖住,边上有不同规格的提子和一只漏斗,这是做买卖的工具。如果缺斤短两,就是把自己的招牌做塌。据说当年的同茂记和楼茂记齐名,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吸引了远近的客户。
酱园的后堂是摆满酱缸的工场,这种“前店后场”的做法,是南门三市一带很多小型手工商业的基本业态,比如裁缝店、糕团店、灯笼店等等。一些老板和伙计在打烊后直接住在店铺里,省去了生活费用。具体场面,请自行脑补电视剧《武林外传》里同福客栈的经营模式。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