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哲明委员代表致公党宁波市委会建议
让城市排涝更畅通
治水强基事关民生福祉。要让宁波人民远离水患之害,需要在治水工作中树立渗、蓄、滞、排相结合的系统观念,长远规划与应急治理相统筹。
在应急治理方面,加快对“菲特”台风中出现的内涝严重区域进行规划、整治;加快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升三江及内河河道的排涝能力。针对三江河道回淤问题,在恢复性清淤的基础上,推进常态化清淤,制订更加合理的清淤工程安排;将立交桥洞作为防范城市积水的重点;强化管理,提高城市排水应急反应速度。
在长远规划方面,理顺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利用先进技术,科学规划防洪排涝设施布局和建设。树立“城市与雨水和谐相处”的新理念,建立城市“渗蓄滞排”综合排水系统的新思路。
徐建民委员代表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建议
加快奉化融入宁波都市圈
未来几年,宁波都市圈建设处在由成长期向发育期过渡的关键时期。然而宁波中心城区人口、产业集聚不够,不仅直接制约着城市经济腹地拓展,影响到奉化等南部区域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奉化融入宁波都市圈对宁波进一步推进大都市圈建设和加快奉化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将奉化视为提升宁波区域竞争力、建设港湾城市、打造海洋强市的重要环节,适时启动向国家民政部申请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奉化撤市设区预期目标。要完善规划,按照“宁波都市功能产业拓展区、宁波南部新市区、宁波旅游休闲主景区和宁波生态功能调节区”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朱忠祥委员代表市政协文史委建议
盘活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全市有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280处,其中国家级18处,省级3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点建筑653处。文物建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利用不够”和“利用不当”。
建议进一步探索多模式的文物建筑再利用方式。除了宗教建筑利用模式比较固定外,其他文物建筑应根据不同级别、类型、区位和实际条件,采取不同的再利用模式。积极探索破解原有生活形态延续和生活改善需求的困境,实现原有生活形态保护、有机更新和民居建筑合理利用的良性互动。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