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溪地名变迁
汶溪,位于镇海地区西北部,地名从溪名而来。根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汶溪一名有着多种解释。
首先是南宋宝庆(公元1225年—1227年)《四明志》称其门溪市,一作文溪。
元延祐(公元1314年—1320年)《四明志》中写道,“文溪,(慈溪)县东北一十五里,受众山之水。色清有文,故以为名。”这里的文,通“纹”,指水的波纹。色清有纹的情景,现在依然可以见到。我们一直走到汶溪村杜良岙村一带,看到村中从山上下来的溪水,特别清澈。阳光照去,隐隐有一折一折的彩色波纹。
明朝写就的《慈溪县志》认为“俗称门溪”,是“声之讹也。”认为百姓的口口相传,导致音同字不同。
清雍正(公元1678-1735年)《宁波府志》云:“文种故里,因以名溪。”
同一时期雍正《镇海县志》县境图上,此处直接标名“汶溪”。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慈溪县全图》也将其标识为“汶溪”。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汶溪的名称先后为:门溪,文溪,汶溪。其中,称其与文种故里相关的,最早出于清雍正年间。
此后汶溪的沿革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当地人称此处为“文溪乡”,属慈溪城关区。往来公章文件,署名“文溪”。
1954年8月26日,改名为“慈溪县城关区汶溪乡”,印章仍是“文溪”。
此后,凡是与汶溪有关的书写署名一律改为“汶溪”。
1954年底,汶溪划归余姚县。
1955年1月23日,启用公章名“余姚县汶溪乡”。
1958年起并入镇海县,汶溪两字沿用至今。
《镇海区地名志》上对汶溪有这么一段记载,“汶溪地处鄞县、慈溪、余姚、镇海交通要道,历史悠久,以越国大夫文种故里闻名于世。”
资料显示,元朝时期,汶溪民物富庶,商贾辏集。有酒楼三座,歌管之声不绝。老街现存八部庙一座。至今,汶溪仍有上街长400米,下街长500米,北街长200米。街上老宅众多。汶溪地处中大河上游,依众山之水,常年不涸,水清如彻,流水有纹,河上有古桥数座,最有特色的是三眼大石板桥,西侧镌刻为“古通济桥”,东侧又刻为“大章桥”。分别表示古越国之交通要道和古勾章之地的意思。勾章之地,是古越国的都城,据考证为现宁波河姆渡一带。而汶溪南面的宋保国寺,即为河姆渡遗址。这样说起来,汶溪属于古越国境内。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