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个月内,市急救中心一共接到40例猝死病人,其中5人年纪不到40岁。最年轻的一人年仅22岁。这些猝死病例,大多事发突然,没有及时施以有效的心肺复苏,等到急救人员赶到,已经晚了,最终没有被救回来。
气温和情绪变化是重要诱因
在医学上,突然发生的、出人意料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被定义为猝死。市急救中心平时一个月的猝死病例多在10例以下。该中心医务科科长王国文认为,最近一个月猝死病例大幅上升,与气温多变有一定的关系。加上春节,人们情绪高涨,聚会频繁,身体过度劳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猝死的发生相对集中。
40名猝死病人中,有2人是90后,分别为22岁和23岁;还有3人不到40岁,分别为30岁、34岁和38岁。医生称猝死有年轻化的趋势。
40名病人中,男性是女性的两倍以上。这是因为,75%以上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也就是一些显性或隐性心脏病引起的猝死。不少男性抽烟喝酒,心脏、血管的老化都走在了年龄的前面。王国文建议,要警惕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胸痛、胸闷等症状。30岁以上的人群,不管有病没病,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动态心电图。肥胖的、有慢病的、有过猝死史或是有相关家族史的人,最好每年做一起心脏B超。平时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熬夜过劳,保持情绪稳定,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不要酗酒。
抢救黄金时间在4到6分钟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的情况称为猝死。但事实上,心跳停止超过4到6分钟就会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这段时间也被称为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可以说,猝死病人生还和康复的机会,就在这短短几分钟。
救护车赶到现场的平均时间接近10分钟,这对于猝死病人来说还是太慢了。为了弥补时间差,在电话中,调度人员如果发现病人疑似猝死,就会第一时间指导家属开展心肺复苏,但这样“隔空”操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去年全年仅个别几名病人通过这种方式被救了回来。
病发超过10分钟后才开展心肺复苏,被救回来的病人就很少了,而且大多都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轻者,话说不清楚、行走困难、记忆力减退;重者,全身瘫痪,或者成为了植物人。
从市急救中心病历记录来看,最近一月的40例猝死中,家属有抱着病人的,有让病人保持坐位的,有让病人平躺的,但鲜有第一时间采取心肺复苏的。而一些调度员的感觉是,发生这类突发情况,家属大多非常慌乱,很难听从电话里的指导,而是一个劲催问救护车什么时候到。这样一来,时间就被耽误了。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