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何处闻灯不看来——老照片看镇海元宵盛况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2月14日 10:10   【 】 【打印
0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2007年,我到镇海工作不久,就赶上了元宵灯会。在宁波工作的堂姐听说这边有灯会看,立马带着一帮朋友“杀”了过来。我们一拨人赏灯猜灯谜,在一组灯景前合影留念。如今照片上的朋友都已结婚生子,有的调动工作去了外地,不少人多年未联系。看着这张老照片,想对照片上的朋友说一句:嗨,你们还好吗?(芷祥  提供)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2010年的元宵灯展组织者别出心裁,把主场景设在望海楼两边的池塘里。这样不仅可以看灯与灯的倒影,而且与后海塘的城塘灯景遥相呼应,增强了灯展的观赏性。灯展期间,每天晚上后海塘城塘上与水池边的游览路线上,都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在我的记忆里,这一年的元宵灯展在规模上、创意上、可看性上,都是非常好的。(陈永忠  摄)

花灯如昼今古同——镇海元宵灯会习俗一览

在咱们镇海,元宵灯会被称为“行(hang,第二声)灯会”。这里的行,是走动来回的意思。

一般来说,举办灯会的传统日子是在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但在镇海,从旧时沿袭下来,灯会都要推迟一天举办,多在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十四张灯,俗称“上灯”或“试灯”,十六收灯俗称“落灯”。如遇丰年或有值得欢庆的重大事件,往往延长到正月十八。这个,被咱老镇海人称为“摆后灯头”。

镇海灯会的闹猛,是出了名的。民国初年,镇海盛行请民间艺人到空旷场地舞龙灯、耍狮子、斗白象、踩高跷、划旱船、跳马灯、抬鼓阁、打船鼓、奏丝竹等。不少青年男女和心仪之人,趁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灯会上,有人当场制灯谜、猜灯谜。出谜者将灯谜通过口述、手写的方式表达出来,任行人猜测。猜中灯谜者可获得奖赏,带走彩灯。

同时,镇海的庙宇、祠堂等场所,有专人出资邀请民间艺人唱“灯头书”、演“灯头戏”。如果受到百姓欢迎,这些书、戏会连演数日,使闹猛氛围更为高涨。

镇海灯会参与者多,家家户户热衷赶制彩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镇海一些殷实大户、商家和商会等,花钱到彩灯店或纸贳店订制、购买大彩灯,造型考究。他们将彩灯或是挂在自家门口,或是拿到街上,找个固定点悬挂,供往来者欣赏。即使平日面貌严肃、门槛难进的县衙门,也会彩灯高挂,与民同乐。

镇海民间颇有彩灯扎制高手,他们自己设计、扎制彩灯。家庭条件一般的,用竹篾、油纸等扎成三角灯、生肖灯、星星灯,还有鱼、鸟、龙灯等。孩子们提在手里出门,加入孩童巡游提灯会。回家后,将彩灯挂在自家门口屋檐下,取吉祥喜庆的意思。提灯会盛行时,城区、集镇的大街小巷,一簇簇,一串串,星星点点,造型各异。再偏僻的乡村,也会亮起彩灯。

上灯首日(即正月十四)吃“丫头羹”,正月十五吃汤果,正月十六吃汤圆。家底不好的人家,也得吃一碗自制的米粉加菜蔬的“糊腊羹”。邻里间互赠、品尝这些吃食,表示和睦、团圆的意思。镇海民谣曰“上灯汤果落灯团,吃了丫头羹再加一碗”。

1982年元宵节,镇海文化部门组织了彩灯会,这是“文化大革命”后宁波全大市第一次邀请民间艺人做公开表演。据老人们回忆,彩灯会节目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白象串、跳马灯、子车灯、大头娃娃等。当天下午和晚上,整个镇海城区万人空巷,街头广场人山人海,欢呼声一片。不少人占据屋檐、阳台、窗口等有利位置,赏玩久违的热闹。

此后,镇海每年组织一些大型国企或其他有意参与的单位,举办大型灯会活动,吸引了宁波大市范围内大批群众前来观赏。一些在外的老宁波、老镇海特意搭车前来。如今,“去镇海看灯会”,成为宁波很多区县老百姓的元宵保留节目。(记者陈饰  通讯员沈志远)

 

稿源: 镇海新闻网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