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像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主讲人周东旭
1984年9月生,象山人。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宁波文化研究会会员。从事宁波地方文化研究
在南北朝的时候,崇尚骈俪之文,一般称注重辞藻、讲求声韵、对偶的文章为“文”,称信笔记录的散行文字为“笔”。后人就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丛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写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统名之为“笔记”。到后来其实就成为一种体裁。以丛谈、杂俎、琐言、纪闻、漫钞、随笔、笔记命名。历代下来蔚为大观。笔记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如《搜神记》、《世说新语》;二是历史琐闻类的笔记,如《西京杂记》、《隋唐嘉话》;三是考据、辩证类的笔记,如《梦溪笔谈》。
在历史上宁波人也有好几部可以供关注的笔记,如被称为宋代三大笔记之一的《困学纪闻》,就是宁波人王应麟所作,明代余永麟的《北窗琐语》记录了明代与日本交流过程中的“争贡事件”,记录了浙东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接的路程,补正史不足。晚清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记录了许多好玩有趣的考证,陈康祺的《郎潜纪闻》是一部内容丰富、材料广泛的史料笔记。看这些笔记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大儒并非一味关注于经史子集这些正儿八经的正统学问,他们也注重趣味,有时也钻钻牛角尖,一方面显示出他们的博学,另一方面显示出他们的可爱之处。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以作《三字经》闻名的鄞县人王应麟,在做官的时候,敢于针砭时弊,建言直谏,有直声之美名。宋朝灭亡后闭门不出,写书只写甲子纪年。王应麟的著作很多,有《深宁集》、《通鉴地理考》、《小学绀珠》、《玉海》、《古文论语》等二十多种。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很有名,与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并称宋代三大笔记,就学术而言,《困学纪闻》是排首位的。《困学纪闻》采用笔记形式,分类编排,对文献典籍、学术渊源、文化现象,进行疏理、考证、鉴定与评介,内容广博,历代治学者对之非常重视。这种方式做学问影响了后来的顾炎武的《日知录》,钱钟书的《管锥编》。作者在书前写道:“幼承义方,晚遇囏屯。炳烛之明,用志不分。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开卷有得,述为纪闻。”囏屯,是艰难困顿的意思。“炳烛之明”出自晋平公与师旷的故事,意思是,点燃蜡烛,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仍好学不倦。
举个例子,像考证《史记》的正误,关于舜啥时成天子。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书正义》曰:舜年六十二为天子。《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乃求禅禹。《孟子》云:“舜荐禹于天十七年。”是在位五十年明矣。《史记》皆谬。
这样看来,王应麟的记性实在是好得很,一生博学多闻,《四库全书总目》称赞:“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柢。未可妄诋以空言。”翁元圻注此书序称:“《纪闻》一书,盖晚年所著也。先生博极群书,入元后寓居甬上,足迹不下楼者凡三十年,益沉潜先儒之说而贯通之。于汉唐则取其核,于两宋则取其纯,不主一说,不名一家,而实集谣儒之大成。”书行以后,后世儒者均深以为重。清时,阎若璩、全祖望、程瑶田、何焯、钱大昕、屠继绪、万希槐七人为其作笺注,世称“七笺本”,后翁元圻更为作详注,称《翁注困学纪闻》。版本甚多,主要有明弘治刊本,清乾隆间祁门马氏刊阎笺本,桐乡汪氏刊何笺本,金氏刊七笺本及《四部备要》本等。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