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三孔石拱桥。 朱永宁 摄
北仑的永济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又名长山桥。它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方前长山村,横卧于小浃江之上,现存的三孔石拱桥是清康熙九年(1670)建成的,距今已有340年历史。桥拱是半圆形的,在夕阳之下与桥的倒影相映成趣。
据光绪《镇海县志》记载,长山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宋神熙宁六年(1073)。当初是一座木结构的浮桥,横架于小浃江口的两岸,初名永济桥,这就是长山桥的雏形。济者,渡也,顾名思义,永济就有了一层幽远的古意,蕴涵了百姓的美好愿望。可这美好的愿望,敌不过一场暴风骤雨,永济浮桥最终成为“不济”。那以后的数百年间,小浃江仍以其汪洋湍急的姿势,肆虐于民间,再也没有建造之举。
永济河与小浃江原是同一条河,这条河把长山地区的村民分离开来,村民要媾通和联络感情,多有不便。明洪武年间(1368-1398),鄞人谢复荣等人曾在长山村小浃江建桥,然汹涌浪潮使得木桥屡建屡毁。到了成化年间(1465-1487)由朱坤、杨暄二人带头兴造石桥,万历二十四年(1596)石桥在小浃江猛烈冲击下又遭毁坏。后来由镇海知县丁鸿明、朱一鄂等出资先后修葺。清顺治十五年(1658)倭寇从穿山登陆,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抢劫店铺,永济桥又遭破坏。直到康熙七年(1668),镇海知县王元士认识到建桥之重要性,由他主持,贡生谢履等捐钱、集资,召集各路能工巧匠重建三孔石拱永济桥,至康熙九年(1670)工程结束。
在建造长山桥时,他们事先进行测量,在固定造桥位置时,河上两面搭好河坝,并抽出水位,就连污泥也一起掏光,让水底露天。在桥脚和立柱之处,往下深挖三公尺以上,然后用松木棍打桩,打桩完毕后,再用石块铺平,这样才开始建造两旁的河脚和两条立柱。这是造桥的关键,桥身的一切负荷都由桥的两条立柱和河脚承担。用的都是条石,让它能经得住风吹浪打以及大水冲击的考验。当立柱和河脚立好后,开始拱架,三孔石拱桥的三孔是两边小,中间大。要事先做好拱架,拱架的圆度是半圆形。这次拱桥师傅不再用条石,而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块。拱桥用的块石,小面朝下,大面背上,直到拱到桥顶结束,木架拆除,放排开洪。
永济桥桥形较大,全长45米,桥面上无台阶,两头缓坡上下。桥中心净宽3.8米;中孔净跨9.8米,拱矢高度5米;边孔7.2米,高度4米。用块石和条石纵联分节并列,建筑成半圆形拱圈,造形雄健而美丽。由于三孔石拱桥历史悠久,建造工艺独特,桥型壮观,气贯长虹,保存完整,故于1990年成为北仑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荆翼宪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