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任何时候都不晚,小孩子学《弟子规》不在于能不能倒背如流,而是应该学一句实践一句。”昨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来到奉化图书馆作题为《中国人的文化品格》的讲座。在讲座开始前,这位著名学者接受了记者采访。
八十高龄的楼宇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佛教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著有《中国的品格》、《佛教与中国文化》、《十三堂国学课》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实践者。“江浙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出过很多有名的文人如王阳明、黄宗羲等,奉化的弥勒文化搞得很热闹。”楼宇烈多次到过奉化,他说,“奉化是弥勒道场,弥勒文化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本土特色,要发挥弥勒精神,因为他不光带给人们欢乐,还是智慧的象征。”
下个月,清华大学国学教育基地将在奉化设立,谈到国学热,楼宇烈不主张孩子简单地背诵经典、上台表演,“学国学任何时候都不晚,小孩子学国学主要是实践,从日常生活中培养传统文化礼仪,把国学传达的精神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他认为,“学到这三条其实已经很不错了。‘父母呼,应勿缓’是对父母的尊重,‘晨则省,昏则定’是尽人子之道,‘出必告,反必面’是出去、回来都要跟父母讲一声。这样一点一点积累,孩子肯定会有变化。”
楼宇烈说,孩子们还可以读一读《千家诗》,“这是比较短的五言、七言律诗,情景交融的诗歌比较多,可读、可唱、可画,能开发小孩子的兴趣,启发他的创作。《笠翁对韵》是孩子认识汉语很好的途径,天对地、青山对绿水等等,出口成章从中而来。”
“普及国学可以多开展民俗活动,我们一年中有除夕、春节、元宵、中秋、七夕等八大传统节日,要细算每个月都有。”楼宇烈反对把民俗变成商机,“那是凑热闹、看热闹,民俗活动应该推动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认同感,自然会接受它。”他说到了即将到来的“上巳节”和“清明节”,“上巳节就是俗称的‘三月三’,杜甫的《丽人行》中这样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春浴、踏青都是三月三的节日活动。”楼宇烈说,“清明扫墓祭祖、寒食节不举火,小孩子就会问为什么,给他们一讲就是传统文化。”
楼宇烈说,我们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的论述。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天地万物当中,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人不要沦为外在世界的奴隶。文化总是在交流中发展,我们需要独立的文化品格,也就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记者 陈青 奉化记者站 黄成峰 吴培维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