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舌尖2》昨晚播了石浦渔民张士忠的相逢故事

节目背后有一段跨越60年的骨肉离愁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5月17日 07:53   【 】 【打印
0

《舌尖上的中国2》昨晚播了石浦渔民张士忠的相逢故事节目背后有一段跨越60年的骨肉离愁

在石浦延昌,张士忠在自家阳台眺望满是渔船的石浦港。 记者 崔引 摄

因为《舌尖上的中国2》第五集《相逢》拍摄了张士忠的故事,这位象山石浦的老渔民成了名人,不断有人上门找他讲述过去的故事,儿子张匡京怕老爸太累,一直陪在左右照顾着。不过张士忠对自己的身体很有信心,“就是心脏不太好,年轻时在水下工作落下的毛病。”二十岁的时候,他已是整个渔山岛水性最好的淡菜采集能手。

去象山,从宁波东上高速,过了象山港大桥之后,记者给张士忠的大儿子张匡京打电话。张匡京操着一口浓重象山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指路:“快到石浦的时候不要走隧道方向,往石浦汽车东站这边走,到靠近海边的路口会看到一个铁锚,再往前有家延昌宾馆,我老爸就住在对面。”延昌位于石浦镇渔港中路上,紧靠着石浦渔港。

张士忠家的阳台面朝大海,海的味道从四面八方冲进屋里。这是最让张士忠安心的味道。从出生到现在,整整76年,他都没离开过这片海,“当年全家都去了台湾,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不过,现在也过得很好,你看我,已经四世同堂了。”张士忠从最初的孤身一人,到如今已有一个18人的大家庭。

临近中午,老伴在厨房做饭,张士忠在屋里转了一圈,找出一些老照片,“这是我大哥一家,二哥一家,大姐一家……”亲人的点滴消息,是几十年间陆续从台湾寄了回来的。一摞泛黄的书信,信封上的收信人都是:张郎秀胞弟收。

说起自己远在台湾的亲人,张士忠向窗外的大海望去———

一夜之间,一家16口被带去台湾

我叫张士忠,原名许郎秀,今年76岁。我们兄弟姐妹6人,都是在渔山岛出生的。

1949年,我到石浦镇上的延昌小学读书,因为外婆家就在附近,父母才让我住在石浦。家里其他人都生活在渔山岛,那时候岛上的渔民基本上在镇上都有房子,忙的时候住渔山岛,过年过节就住到石浦来。

当时我舅舅有一条船,我14岁小学毕业后就跟着舅舅跑船,一条6吨半的木帆船,纯粹靠船夫的劳力,每天往返于渔山岛和石浦之间。每年台风季节风浪一大就非常危险。

1955年,我17岁。5个哥哥姐姐都已经成家了。因为局势不稳定,大哥许志惠、二哥许志庆、三哥许志郎是在同一天结婚的。

那年2月,有一天跑船回去,外婆告诉我,渔山岛上的人一夜之间都不见了。包括我家16口在内,一共有93户487人,一起被带去台湾了。像我这样因为外出而留下的小孩,男男女女一共十来个。

那天舅舅正好也在岛上,留下舅妈在外婆家。他们没有孩子,外婆让我留下来继续跑船,还给我改了名。就这样,“许郎秀”变成了“张士忠”。只是哥哥姐姐们写信来,还是叫我郎秀。

因为对渔山岛的地形熟悉,1955年7月,我跟着部队第一次回到岛上。每家每户的东西几乎都没有动,还有些人家桌上的饭菜都还在,只是发霉了,筷子还插在菜里,看情形是走得太匆忙了。

关于那天晚上的情况,后来听哥哥姐姐说过一些。说是蒋经国亲自开了登陆舰来的,先是接上渔山岛的村民,又去了台州的大陈村,把两个村的人一个不留全部带走了。走的时候,村民们唯一随身带的,就是“如意娘娘”(“妈祖娘娘”的妹妹)的塑像。她是渔民的保护神,她不走整个村的人都不走。后来蒋经国同意了,渔民们把“如意娘娘”请上了船。他们先是到了基隆,后来把家安在了台东县的富岗新村,村里人都叫它“小石浦村”,生产生活还是跟在渔山岛的时候一个样。

阔别33年,亲人重逢都是带着泪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亲人的消息,慢慢地大家又回到渔山岛。1962年,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老伴李玉女是沙塘湾人。这个沙塘湾,过去和渔山岛的关系非常密切,柯受良的妈妈也是沙塘湾人。

实行公私合营之后,木帆船归了渔山岛公社所有。我21岁那年做了船长,第二年,木帆船改成了机器船。我是整个生产队里工分最高的,除了开船,还要捕鱼,主要水产品是淡菜和海蜒。

海蜒每天晚上都可以抓到。淡菜分季节,每个月农历初一、十六两次大潮期间是挖淡菜的好时机,春秋冬三季淡菜都附在礁石上面,很容易找;到了夏天,就要潜到五六米的海水下面找。采回来的淡菜,老伴做成淡菜干,专门有人从石浦过来收。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就25块,我们家每次一卖就是上百斤的淡菜干。

大概在1974年,我收到了台湾家人寄来的第一封信,是我哥哥托一个叫柯为民的德国华侨寄来的。柯为民也是“小石浦村”的渔民。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被台北的亲戚介绍到德国做厨师,成了德国华侨。从那以后,柯为民就成了海峡两岸两个石浦村的通信中转人。我也通过他,给台湾的亲人寄去了一些石浦海鲜,都是渔山岛的特产———淡菜干和海蜒干。我想,他们应该都非常想念家里的味道。

到八十年代的时候,两岸开放探亲。“小石浦村”的村民开始一批一批地回来看望亲人。1988年,我的哥哥嫂嫂们也回到了石浦。他们走了33年,所有回来认亲的人都是带着眼泪的。那年,我的第二个孙子出生。我们一起回到渔山岛,在老家门口拍了很多照片。只是我的爸爸妈妈,没能再回到这里来看看。

海峡两岸,相似的饮食与文化传承

1994年,我一个人去台湾探亲,住了50天。“小石浦村”这个地方确实一点都没有陌生感,大部分人都讲闽南话,饮食习惯也和以前一样,家家户户都吃“乐兴高”(闽南话读音,一种带汤的主食,把淡菜、牡蛎、海蜒一些海鲜都加在一起,用地瓜粉搅拌以后放到汤里煮,味道非常鲜)和咸粥。陈导演(《舌尖上的中国2》第五集《相逢》的导演陈硕)来拍的时候,本来我老伴想做的,但是原料不够,就没做成。

回大陆第二年,大嫂写信给我,我两个哥哥去世了。三哥年轻的时候去高雄工作以后,就一直留在那边。我去年又去了一次台湾,特地去高雄看了他。他今年81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见面。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我们都会回渔山岛朝拜“如意娘娘”。那一天,在海的对面,游行的队伍会从台东一直到台北。2009年9月14日,“小石浦村”的村民护送“如意娘娘”回象山省亲。第二年,台东来了100多个人。本来说好的,40多个老人留在石浦,不去渔山岛,毕竟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船,还可能有风浪。没想到,吃完午饭就变卦了,老人们全部要求上岛。80多岁的柯位林(柯受良的父亲)说,我们这么远回来,就是为了去渔山岛看一眼。我实在没办法拒绝。在象山县台办的帮助下,100多个人全部上了渔山岛。

我做了十八年的船长,大儿子现在是渔山村的村委会主任,最小的儿子也是船长,现在来回渔山岛和石浦之间最快的那班船“渔光曲”就是他在开,只要25分钟就可以到岛上。我年纪大了,回去的也越来越少。每年三四月份,是渔山岛最美的时候,满山的油菜花,还有灯塔,如果你没去过,一定要去看一看。

宁波海鲜三千为何独选淡菜?

昨晚,《舌尖上的中国2》的第五集《相逢》播出,一个关于象山老渔民的故事占了整整8分钟的篇幅,故事里讲到了宁波海鲜里的淡菜。不少宁波观众在网上表示不解,代表宁波海鲜出场的居然是相貌和口味都平平的淡菜?

淡菜,也叫壳菜或者青口。宁波人最常见的吃法是盐水清煮,或者佐以雪菜笋丝。也有当做凉菜吃,把肥美的淡菜肉挑出,放蒜泥和白酒调味。它也是法国大厨挚爱的食材,用泰国香料炒,或者香草焗青口,都是西餐厅的常见做法。因为不易保存,象山渔民会把淡菜煮熟后晒成干,煮汤的时候用来增加鲜味。这些年,张士忠数次给台湾的亲人寄淡菜干和海蜒等鱼干。作为经验老到的渔民,他说深海里的海鲜不如石浦近海的海味好吃。

象山籍导演陈硕,其实对海鲜非常了解。“象山美食的选择确实有很多,我也拍了不少,比如一些鱼类和螺类。但我想,把一道菜讲得比较深入,而不是什么都泛泛而谈。此外,选哪种美食,我觉得还是要跟主题契合。”剧组在石浦拍了5天,张士忠带着陈硕去了渔山岛,去看他的老家,和他曾经下海作业的地方。“淡菜在这个故事里有特别的意义,很多年来它都是张士忠一家主要的经济来源。老张是远近闻名的采淡菜能手,以前条件差,没有任何潜水装备,他就孤身一个人下海去采淡菜。”

配合拍完《舌尖上的中国2》的象山部分,张士忠就动身去了台湾探亲。《舌尖上的中国2》特别组的导演一路跟拍过去,陈硕又在台湾找了一个摄影师全程跟拍,他去高雄看哥哥,去台东给姐姐扫墓,在“小石浦村”和姐夫话家常。“因为时间很赶,这些东西只能用跟踪纪实的方法去拍。”

播出的时候,只留了张士忠和姐夫柯秀奎的一些片段,“他的小姐姐已经去世了,他跟这个姐夫关系最密切。所以就留了这个部分。”

《舌尖上的中国2》每一集的播出都备受争议,有的观众认为过于详尽的人情往事冲淡了美食。陈硕说,“相逢”这个主题更具人情味,“每一集的故事和美食都是有比例的。我们在寻找和人之间能产生密切意义的食物,我的这一集讲其他地方的美食多,象山部分的故事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强加其他的美食进去。”

就像节目中说的,为了一顿团圆饭,有些人要等上半个世纪的时间,至于吃什么,也许真的已经不重要了。记者 林旻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