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运河枣庄段万年闸。
图为记者在台儿庄古城内采访唱柳琴戏的民间艺人。
图为枣庄市台儿庄,一条条拉着煤炭、沙土、建材等物资的船如同水上列车,由运河航道驶向大江南北。
第九站:枣庄 下一站:洛阳
枣庄,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台儿庄战役在这里爆发,铁道游击队在这里诞生,它还与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大运河枣庄段至今仍发挥着“黄金航道”的重要作用,它境内的台儿庄古城保存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古运河,被誉为“活着的运河”。连日来,“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在枣庄感受着运河“黄金航道”与运河古城交相辉映的别样风采。
日夜繁忙的“黄金航道”
中国大运河从烟波浩渺的微山湖向南流向枣庄,在枣庄境内自西向东流过94公里,形成了一个“L”形,成为京杭运河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运河。进入枣庄,立刻能感觉到运河作为“黄金航道”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枣庄段大运河的任何一座桥上,都能看到拉着水泥、煤炭、沙石、建材等物资的货船繁忙穿梭,运河两岸不时可见正在建造中的船只和堆放着沙石等物资的码头。在枣庄百米长的万年闸,记者看见10艘大小不等的货船正在排队通过闸口,10来分钟后,当闸口内的水升高至与闸口外平齐时,便开始缓慢开闸放船,10艘船又依次驶向远方。
自明万历32年(1604年)万年闸建成后,枣庄段运河没有断流过,400多年来,它不仅成为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生命线,也成为今天水上运输的大动脉。“每天这里通过闸口的船只不计其数,只不过过去是通过人力或者畜力过闸口,现在改成自动化控制了。”枣庄市文物局文博管理科科长尹秀娇介绍,由于微山湖湖底海拔比枣庄段运河高21米,所以枣庄段运河上的闸发挥着航运必不可少的作用,其中台儿庄闸、万年闸年单向通行能力为2800万吨,枣庄的优质煤炭、水泥经过运河运往苏、浙、沪等地,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运河运输运费低廉,不受天气的影响,是最经济实用和环保的运输方式,至今为枣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2011年通过万年闸的运量,相当于4条津浦铁路的运量。”
魅力四射的运河古城
枣庄段运河之所以成为“黄金航道”,与上世纪50年代运河改道使用新航道有关。此前,它一直流经台儿庄古城。当记者来到依偎着古运河的古城时,颇有时光倒流之感。
虽然这里不复明清时“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但是,在3公里长的古城,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保存完好,运河两岸重楼叠院,马头墙高低错落。这里不仅有10余个码头、驳岸,还有福建会馆、山西会馆、浙人会馆等,甚至还有天后宫、关帝庙、天主堂等庙宇,加上运河粮仓博物馆、运河税史馆、运河酒文化馆等近30个博物馆。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台儿庄时,称它为‘天下第一庄’,但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一片废墟,现在大家看到的古城是2008年根据史料重建的。”台儿庄文物局局长陈永刚的介绍把大家的记忆拉回到70余年前那场对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战争中。
1938年春,李宗仁将军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城内外与侵华日军血战半个月,歼敌1万余人,赢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改变了国际视听。“宽险的运河和坚固的城池,为中国军队抗击日军提供了防御阵地”,陈永刚感叹道。“在古运河上,工兵炸掉浮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日军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手榴弹的木柄碎片积存了一寸多厚。后来电影《血战台儿庄》就在这里拍摄,影片中被炸掉的浮桥就建在古运河上。”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记忆没有远去。古城内,弹孔墙、运河浮桥战地照片、敢死队员照片等无声地追忆着历史。有很多来自西安交大美术系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古运河岸边写生,问起为什么千里迢迢从西安来到台儿庄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天下第一庄’,谁不知道呢”,“这里风景好、人不多,非常安静古朴,适合写生”,“这里是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战场,很有历史意义呢!”
活色生香的运河“非遗”
古运河还催生并发展了鲁南活色生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和鲁南皮影就是其中的代表。
66岁的张树俊作为柳琴戏的琴师已经快30年了,一把四弦琴在他手里发出悠扬的乐声,煞是好听。古城内,他和两位搭档苏明莲、林文云来了一段“喝面叶”,曲调高亢婉转,吸引了很多观众。
“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你看这琴的形状像柳叶一样,所以称柳琴戏。这琴最初只有两根弦,现在发展到四根弦,音域宽广了,达到四个八度。”张树俊饶有兴致地介绍,“柳琴戏最初诞生在运河旁的鲁南地区,流传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运河两岸交界处,这里的百姓都能哼上几句。”
60岁的苏明莲自豪地表示,柳琴戏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在会唱柳琴戏的上至80多岁的老人,幼至六七岁儿童,“我也是退休之后才开始学习的,学了七八年,现在能唱很多折子戏了。”
不过,枣庄的山东省“非遗”鲁南山花皮影传承人陈守科对自己手艺的传承则有些担忧。这位皮影世家的第四代传人表示,他爷爷年轻时常坐船在运河沿线演皮影戏,“爷爷告诉我,皮影艺人和船老大是一家。传说皮影艺人救过船老大的命,所以凡是上了岁数的皮影艺人坐船不用交钱。”
说起皮影的历史,陈守科很有感触, “皮影戏最繁盛的时候在民国初年,那时候最方便的交通是坐船,我的爷爷和父亲便在运河沿线演出,最南到过江苏,最北还闯过东北三省。”
谈到鲁南山花皮影的现状,陈守科有些迟疑,“皮影从制作到表演完全由一个人完成,不仅需要绘画、雕刻等技术制作皮影,还要会坐、念、打、斗功夫进行表演,非常不容易学。”不过,他还是欣慰地表示,“现在喜欢皮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2000年以后,皮影表演场次也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的回归直接促进皮影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记者 陈朝霞/文 周建平/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