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陆埠佛雕 山水间拈花一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5月18日 07:23   【 】 【打印
0

陆埠佛雕 山水间拈花一笑

陆埠佛雕 山水间拈花一笑

陆埠佛雕 山水间拈花一笑

陆埠佛雕 山水间拈花一笑

①马柏权手握凿子,凝神专注地雕刻着。

②满满一桌子的凿子与刀。

③还未上漆贴金的佛像木雕。

④石佛雕刻厂里的作品。

华山之巅,泰山绝顶,西子湖畔,南海佛园,凡山水佳处,钟灵毓秀之地,大多有宁波陆埠艺人刻雕的佛像。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地区的佛像,也有不少出自陆埠艺人之手。

近日,记者走进余姚市陆埠镇兰溪村,雨丝中传来幽幽清香,闻之神清心宁,这是香樟树的味道。循着绵长的幽香,记者见到了陆埠佛雕第三代非遗传承人马柏权。

他两脚八字分开坐在长凳上,踩住木材的绳套,手握圆凿,凝神专注地雕刻着,一份庄严感流泻在他的脸上。

记 者 陈也喆 通讯员 鲁永平 章子敬/文 记 者 王 鹏/摄 

渊 源

三里一庙,有庙必有佛像

陆埠佛雕主要是木雕,大多用樟木、楠木等名贵木材雕刻佛像,再贴金,流光溢彩,工艺精细,因而名扬海外。

为什么陆埠这个地方盛行佛雕?

原因有两个:一是就地取材,陆埠地处四明山北麓,盛产香樟木、柚木、楠木等,这些都是佛雕所需的最好木材;二是有需求,东晋咸康二年(336年),余姚建龙泉寺后,宁波周边寺庙大增,尤其是陆埠一带,建庙之风最盛,当地曾有“三里一庙”之说,而有寺庙就必有佛像。

陆埠不仅盛行佛雕,在中国佛雕工艺里还自成一派。佛像木雕历来有宁波派(又叫“陆埠宗”)和福建派两种,又称为“文派”和“武派”。文派,不以人的真实比例制作,而是经过夸张、艺术化的处理。武派,按照人的真实比例刻制,看上去更接近凡人,少了神秘感,有种尘世的况味。

马柏权说,宁波派就属于“文派”,尽管佛像摆在面前,头部偏大,有些夸张,但如果从下往上看,头部与身体的比例正好是协调的,还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马柏权和其他陆埠艺人一样,去过福建、香港等地,多多少少吸收了各种流派的精髓,使得雕刻细腻流畅,繁而不乱。

鲜为人知的是,陆埠佛雕曾几经兴衰,民国战乱时,佛雕艺人几乎濒临绝境,佛雕工厂一度解散。1978年,陆埠镇将分散在各处的艺人组织起来,办了个工艺美术雕刻厂。

厂子刚成立的时候,只有6位老艺人,这其中就有马柏权的爷爷马明奎,他擅长贴金、灰漆。还有佛雕大师黄炳荣,他们都在上海、香港等地小有成就后,回到家乡一起办厂,使木雕技艺重获新生。

当时有规定,每个师傅只能带一个徒弟进厂。那一年,马柏权高中毕业,刚满16岁的他,跟着爷爷一起进了人人眼馋的雕刻厂。

厂里只有两个车间,一个木雕车间,由黄炳荣负责;一个灰漆车间,由马柏权的爷爷马明奎负责。马明奎年轻时就定居在香港,专门做佛雕。回到家乡,一方面是为了办厂,另一方面也为了带孙子出山。

学 艺

三年徒弟,四年半作

爷爷教孙子,自然是倾心相传,马柏权也不敢懈怠。不过,闲暇的时候,他总爱跑到黄炳荣的木雕车间,摸摸看看,还喜欢在纸上涂鸦,捡拾地上的木块试着雕琢。

黄炳荣见他聪明本分,是个可塑之才,主动跟马明奎商量后,收他为关门弟子。

做这一行的,三年徒弟四年半作,就是说前三年管吃管住没有工钱,后四年拿一半工资。七年才算满师,满师后的前几年也就给师傅打打下手。

说来也是天赋,做木雕的没有三年五载根本学不会,而马柏权学了两年后,就抵得上一个老师傅了。

马柏权还记得,有一年,美国定制了一个2米多高的《千手观音》,这在当时的他来说,是一个庞大的作品,而完成这个作品后,他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到第四年时,他已经开始陆续带徒了。这徒弟中,就有第四代传承人陆建波。陆建波不过比马柏权小了5岁。

陆建波在一旁不无自豪地说,他1990年到香港做佛雕,20年做下来,圈内人都知道有个陆埠来的姓陆的人,做得一手好木雕。慕名前往的人络绎不绝,但每个作品都是纯手工凿刻,周期比较长,有时候三五年才能做一个8米高的佛像。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愿意排队等候。

陆埠佛雕的口碑由此可见一斑。

1994年以后,工艺美术雕刻厂改制,马柏权在家中创办起“万佛雕刻厂”,带了七八个徒弟,经营出口业务。

同是观音,就有飘海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大悲观音等许多种。小的仅20厘米高,大的高七八米。尽管做佛雕时没有图纸,只有一代代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口耳相传,但大体上还是有些约定俗成的章法。 

马伯权掰着手指举例说,雕刻一尊慈悲佛像,就要突出“眼观鼻、鼻观心”的特点,雕刻一尊笑佛像,要记住“眼弯嘴角翘”。比如释迦牟尼佛的特征,是慈祥庄严、正襟危坐;护法韦陀的形象是刚正不阿、威风凛凛;大肚弥勒手捻佛珠,畅怀大笑;四大金刚高大威猛,狰狞可怖。

马伯权说,佛雕不像画画,画错了可以撕掉重来,每砍一斧子,每敲一凿子,都要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佛像的一颦一笑。雕错了,就毁了一块好木材,所以雕刻前对造型和神韵都必须烂熟于心。光看马伯权雕的佛手,手掌厚实饱满,手指优美清晰,犹如兰叶葳蕤,四面生姿,就可见其功力。

传 承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陆埠佛雕一代代传下来,很多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马伯权说,初学者最好大致懂一些比例关系。比如打一尊盘腿菩萨图纸时,肩宽是两个头的距离,手掌是半个头的长度,手、脚是一个头的长度,手到盘腿的距离是两个头,盘腿间的最阔的距离是三个头。再根据佛像具体的大小,成倍地扩大或缩小。  

选材上也有讲究,一般选用香樟木,因为它的树纹交错不一,有一种自然的树纹美,木质细腻,雕起来脆,而且脆里带韧性,不易脱落和变形。其他如楠木、柚木、红木、花梨木、铁犁木、黑檀、梨木等也是不错的材料。

木材锯出大致的轮廓,用绳子绑在长凳上固定住,再用另一头绳套把脚套牢,这样雕刻的时候就不会游离。一边凿,一边用榔头敲。

马柏权给我们看他的工具,满满一桌的凿子和刀,一个个形状各异,大小有别。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凿大方料时,要用圆凿,容易深入;三角凿用来给佛像开眼,也就是勾勒出双眼皮的形状;平的地方用平凿;其他工具凿不到的地方用斜凿等等。用这些工具,可以打出头、肩、手、腿的基本形状。

大致能分清脸是脸、身是身远远不够,还要精雕细琢,行话叫“铲细”和“修光”,顾名思义,就是把细节勾勒清晰,把冗余部分修掉,雕出佛像的神韵。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描衣纹也是重要的步骤,衣服的褶皱也要凿出来,线条要柔和灵动,婀娜多姿。

接着,用砂纸打磨光滑后,上一道薄薄的漆。待漆风干后,再用细砂打磨。如此磨了漆,漆了磨,来回五六次,需要二十来天的时间,直到佛像表面锃光发亮为止。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贴金了。贴金要根据气候,以潮湿闷热的天气为佳,据说这样的天气下,金箔才贴得平整,1平方米,要贴3000张金箔。

一个作品是否精品,每个细节都不容忽略,贴金这一步更是关键。每年,马柏权把雕刻好的作品分批运到香港或马来西亚后,再去那里贴金,这样就不会因为中途运输而刮擦受损。

如今,陆埠佛雕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兰溪村大约有60位艺人会做佛雕,不过大多散布在全国各地。广东、上海、安徽、香港等地都有陆埠艺人的身影。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高洋